2005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初期,根据当时银监会“五项原则,五个标准”,各大银行纷纷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寄希望“引资、引智、引制”。 其中,北京银行与全球排名第11大的资产管理公司—ING荷兰国际集团(下称“ING”)的合作创下了当时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合作的几个最:一是准备时间最短,从项目启动到签订协议历时仅六个半月;二是政策用得最足,单个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19.9%,接近20%的监管上限。 “双方合作堪称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时任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2008年访问北京银行时的这句评价一直让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深以为傲,在其看来,“与ING的关系就是一种缘分,就像青年人谈恋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双方都觉得非常满意。” 双方一拍即合 刚成立时的北京银行,用闫冰竹的话,“就是个烂摊子”。全行总资产不足1000亿元,资本规模约50亿元,却背负着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可以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四次增资扩股,如果说沿街乞讨,可能说得寒酸一些,但我们见人低头,希望他能够入一些资到北京银行来,以使北京银行的充足率能够达到中国银监会的标准,每一个人都在摇头。”闫冰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度如此自嘲。 在寻求与外资行的战略合作时,先后接洽过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但最后敲定ING,阎冰竹将此归于“天意”。 最开始,ING决定投资北京银行,占比8%,但北京银行出于引资引智、约束ING、长远发展等考虑,希望ING集团能够将入股比重提高到中国监管当局的最高比例,也就是19.9%。 意外的是,这正符合当时北京和阿姆斯特丹之间的使者、现ING集团保险及投资风险管理亚太区副主席翟健的意思。翟健将其想法告知ING集团执行董事长陶曼特,后者24小时内即给出回复,“非常好。” 2005年3月25日,北京银行与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来自荷兰的ING集团在人民大会堂签下战略伙伴协议。 “是对手,更是良师” 话说得好,但真正磨合起来却并非易事。当时传闻,ING开始很强势,约见北京银行高管只提前一周,反过来则要提前一个月。闫冰竹说,开董事会很艰难,我们提什么,他们总反对。 2005年12月22日,外籍董事第一次参加北京银行董事会。当时为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北京银行拟在顺义新城建立总部技术研发基地,并进行了前期调研,准备在董事会上讨论通过。但外籍董事不同意,最终这项议案被否决。 “从对立方到合作方,本土公司首先应该学会如何与狼共舞。”闫冰竹后来屡屡强调。 “风险管理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成果之一。”闫冰竹说, ING作为投资银行类的战略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利润和风险。 2007年,在ING的协助下,北京银行引入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专项压力测试,确保在市场异常波动的极端情况下,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值控制在可接受限度以内。这在国内银行业是第一家。 在ING帮助下,北京银行在许多新型业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推出社区银行项目;与ING项目小组合作,推出信用卡产品;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改进资金交易业务。 2006年开始,北京银行逐渐走出首都,探索异地市场。2007年,北京银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按照上市的发行价12.5元计算,荷兰ING集团入股时价格1.95元,价值增加约156亿元。 ING获得如此高的收益却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业界的质疑,包括北京银行内部。其副行长赵瑞安曾表示,“收益高得离谱,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其实就是掠夺式投资”。 尽管如此,北京银行与ING依然在多元化路上长期共同探索,并越来越紧密。比如,2010年5月,北京银行与ING合资设立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迄今资产近80亿元,2012年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7.6亿元,竞争力位居合资保险公司第一名。 在向多元化探索时,ING亦功不可没。“入股保险公司,重要的原因是合作方是我行的第一大股东ING集团,通过在保险业务方面的紧密合作,必将进一步强化双方的战略合作。”闫冰竹表示。眼下ING有意出售中荷人寿股份,北京银行表示正在洽谈收购。

“随着我们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股东ING也希望我们去香港上市,应该说我们做好了准备。”闫冰竹表示。但对于H股上市的时间预期,闫冰竹却称,“取决于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