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
中庸思想是以“道”著称的,但是当它用之于企业管理时,却被有人视之为“术”,成了横向思维中的权衡,未免流于庸俗。根据管理的自然属性,中庸思想固然可以作为横向思维的工具,但是中庸之道主要应当用之于校正思维的方向,否则那很可能得鱼忘筌。只有在中庸管理中善于坚持纵向思维,才能善得合格的执行。
博锐管理在线|www.aihuau.com|中庸的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比较而存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横向思维或者水平思维,因为这有利于开拓思路,将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运用于横向思维中是有益的;但是这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庸思想在管理中的应有价值。中庸思想在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当是其纵向思维,即对企业的战略方向、核心价值以及职业使命的坚守。将中庸用之于管理的纵向思维,是把中庸思想当作一种价值导向,是生活方式,是道。很明显,这里更多的是在体现管理的社会属性。将中庸用之于横向思维时,主要是对外运用的工具,是开放的;而将中庸用之于纵向思维时,主要是对内部的约束,是内省的。做出这种区分,涉及到对中庸思想的正确认识。后人在编撰《中庸》时开头引用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对此如果进行横向思维,可以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折中保守,包括对冲突各方进行精心的算计,消极的成分多一些;对此进行纵向思维就不同了,它需要弄清楚不偏的立场是什么,不易的标准又是什么。从社会契约精神来看,它们理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者的职业诚性;对执行者而言,它们就是企业的战略方向、核心价值以及职业使命。执行者在各种利益的冲突中能够在这方面做到不“偏”不“易”,毫无疑问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制,即处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类的规范,以及言顾行、行顾言的操守等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1章)剔除礼教的封建成分,对于执行者的职业操守提出要求,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也是对如何坚守诚性的思考,是正直的另一种表述。古庸字与用相同,中庸之庸即为顶用,在各种机巧面前,守拙虽然有时不被人看好,却是顶用的保证。显然,这种纵向思维更符合中庸思想的本质。如果以正直为方,灵活性则为圆。与在横向思维中进行发散思维、左冲右突不同,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在应变中不仅要讲究删繁就简之道,而且要排除各种侥幸心理的诱惑。在公司败德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在与各种投机取巧的诈伪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倡导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无疑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当然,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强调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并不排斥横向思维。例如对于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根据横向思维冲破一切禁区;但是在考虑环境等制约因素时,我们就要按照纵向思维进行理智地选择,对于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的约束也是一样。 中庸的纵向思维对横向思维具有统领作用中庸思想既可以用之于纵向思维,又可以用之于横向思维,是它具有生命力的表现。而企业经营是务实的,强调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不是坐而论道,需要通过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渗透,正可以更好地进行横向思维,以便“经世致用”。纵向思维有时直接表现为横向思维,“守中”就是一种表现。“中庸”也有用中之意,“执两用中”可以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容易普及的办法。如果我们把“中”理解成事物质量互变的关节点、度或者适当的比例,这无疑是正确的。这又涉及到对执行者的评价,操之过急或者提出过高的要求是“狂者”,畏缩不前或者期望值不高的是“狷者”。孔子在《论语8226;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狂者”激进、容易火中取栗,背离事物性质的关节点;“狷者”退缩,不敢有所作为。正确的办法是“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或者叫“执其两端而用中”。将这样的横向思维用之于企业诸如人与物、产与销、经与权等管理矛盾和冲突的认识和解决,显然是有益的。不过这仍然离不开纵向思维,通过用中趋向于道,而不是相反。否则单纯的横向思维的用中就成了和稀泥、折中主义。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在为横向思维提供基本原则与底线的同时,还要为其昭示方向。孔子认为,让一般人掌握“执两用中”的法则太难,可以取其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用制度进行管理。根据道德伦理精神制定出约束人们的行为的礼制规范,交由人们去执行。制度允许的范围就是人们横向思维可以利用的空间,以“随心所欲不逾规”为原则。这样做比要求大家都搞明白“执两用中”的道理成本要低得多,“易则易行,易行则有功”,确实有利于管理。但是在制度具体的条文上,道的精神在字眼上看不出来。如果在具体条文上纠缠,那就成了横向思维的博弈。因此不能把制度出来就算完事,仍然有必要强调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包括根据实践的发展,将制度条文中的纵向思维精神揭示出来,有针对性地昭示道的方向,弥补规则条文的缺欠,防止钻空子,便于人们在执行中“守礼”、“重义”“遵道”。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坚持中庸管理的纵向思维,以诚性为本,横向思维中的合理成分都可以成为有用之“器”,不必有什么顾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在实践中有了纵向思维的保证,横向思维的思路就不难开通,并有所建树。例如在建立一种中庸型融资结构,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用途来确定自有资本与负债融资的比重,使风险处在可控制状态。在道的层面上更是如此,“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大家可以实现共赢。中庸的纵向思维在横向思维中展示魅力在中庸管理中怎样养成纵向思维的优势呢?《中庸》告诉我们,养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无论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除了困而不学之外,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境界,殊途同归。不过,中庸管理纵向思维的养成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在横向思维中展示魅力。在横向思维的利益驱动中取之有道,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企业经营中,横向思维无非是通过创新以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的收入;但是以最小支出获取最大的收入的做法未必都是创新,有的可能是旁门左道。因为同样是横向思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对横向思维的具体结论必须有所选择,正如孔子所说,“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创新中也是一样,只有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创新成果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在横向思维的挫折面前需要用纵向思维以一贯之,“拳拳服膺而弗失”。在横向思维中老老实实按照科学态度办事,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碍,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出现挫折就不该懊悔进行纵向思维,相反正需要通过纵向思维坚信诚性之道,汲取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中庸》告诉我们:“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孔子认为颜回就是这样做的:“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选择了中庸之道,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应当成为后人的榜样。当然,以一贯之并不是一相情愿的一条路子走到黑,而是要开拓横向思维新的领域,在困局中积极寻找新的生机,以展示职业诚性的魅力。例如管理者必须学会忍耐,要具备在逆境中吸取教训的能力,不能搞“一言堂”。在领导者意见受挫时,决不能用行政命令或者个人权威去抵制反对的意见。中庸的纵向思维在横向思维中的魅力展示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这里的所求之同是道,是共守诚性;所存之异则是术。在企业内部的中庸管理中坚持纵向思维也不是要求大家都要达到同样的认识水平。将至诚作为最高的价值指向,可以由近及远步步推导,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思维不能代替具体问题的横向思维,正需要通过求同认知,激励和包容横向思维。成中英解释孔子以一惯之的思想就是横惯为和,纵惯为中,认为这才是中和哲学最基本的智慧。的确,“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个人的自我内省达到企业的和谐,长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中庸管理就可以通过纵向思维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阅读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作者:李林 来源:学习时报社会管理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需要采取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纪律和行业规范的
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神技
我从2004年开始正式对外提及横向思维和营销破局概念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这12年我一直在对创新,尤其是营销创新进行不断地探索,从而悟出了我们中国为何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的传统逻辑思维所决定了的,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创新,无
安全管理思路和想法 关于团队管理的若干想法
八月份,经人介绍俺接了一个4S店做经理人,于是怎么做好这个岗位就摆在了俺的面前。作为4S店而言不外乎是财务、库存、售后、销售及促销几个方面达成业绩,而支撑这些则需有一个健康的团队。所以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并使之健康运转就成了我
使命与愿景 愿景和使命——我与管理的约会(82)
愿景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愿景与使命的区别是什么? 愿景是愿望的憧憬,是员工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一种远期追求,需要回答企业存在的未来景象。使命是企业所肩负的任务、责任,企业的终极追求,回答企业为什么存在。简单的说,两者最大
茅台和五粮液 从营销管理的角度谈茅台、五粮液的“价格垄断”处罚
据媒体报道,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茅台和五粮液,因实施价格垄断而被国家发改委罚款4.49亿元,其中茅台被罚2.47亿元,五粮液被罚2.02亿元。报道称,国家发改委是根据《反垄断法》做出上述处罚,罚款金额占两家酒企2012年销售额的1%。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