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民企样本调查之贷款篇
得到贷款的企业要么是大企业,要么是品牌企业,要么是处于新兴行业及获得政策扶持领域中的中型企业。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大多未能获得贷款。
自去年11月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以来,银行业新增贷款数额不断增加,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至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2月贷款新增1.07万亿元。那么,民营企业的获贷状况究竟怎样?
《浙商》杂志向在全国各地的500家企业联系点(均为民营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92份。其中,203家企业表示已经贷到款,占比51.8%;174家企业表示未能贷到款,占比44.4%。另外有15家企业表示资金充裕,不需要贷款,占比3.8%。
金融危机以来,一批企业或倒闭,或破产,或被重组,其中民营企业成了绝对的“死亡主力”。虽然“死因”多种多样,但资金链断裂是诱发绝大多数企业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尽管半数企业已经获得贷款,但企业的资金充裕状况仍不容乐观。392家企业中,表示今后(2009年内)还需要贷款的有216家,占总数的55.1%。而已经获得贷款的203家企业里,仍有136家表示今年接下来还有贷款的需求,占到67%。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反差
“中小企业贷款很不容易,银行希望把钱贷给大企业,可大企业往往又不怎么需要。而真正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银行往往又看不上眼。”一位企业家无奈地表示。持有类似看法的中小企业主,占有很大比重。“我们的银行太现实了,不做赔本买卖。”一位义乌的企业家总结说。
记者发现,得到贷款的企业要么是大企业,要么是品牌企业,要么是处于新兴行业及获得政策扶持领域中的中型企业。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大多未能获得贷款。
正如上述企业家总结的那样,银行也是企业,赢利亦是银行的根本目标。基于这一目的,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银行在操作上出于自身降低风险、保盈利的考虑,还是会选择把钱贷给有一定资质的企业。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道“槛”,只有“槛”内的企业才有机会获得贷款。
但企业的成长,都有一个自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一位进军新兴产业中的宁波企业家表示:对具有发展潜力较大,产业优势较强的民营企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不够灵活。对于成长型的民企来说,前景虽好,但因缺少可给银行抵押的资产,导致贷款对企业发展只是杯水车薪。
与中小企业形成反差的是,一些贷到款的大型企业,对银行的评价则是非常高。“银行三天两头跟我们联系,问我们是否需要贷款。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接受调查的一位大型企业总经理表示。
“贷大不贷小,问暖不问寒,良性的银企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某企业主在问卷中这样写道。中小企业对银行“眷顾”没有信心,正是基于此种现实下的无奈。“我们有质押品所以能贷到款,没有质押品和抵押品的企业就贷不到了。”在回收的问卷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减轻企业的贷款压力。
中小企业与银行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在被调查的392家企业里,仅有15家企业表示资金相对充裕。而贷到款的企业中,仍有67%的企业表示贷款额度并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要贷款。中小企业实际获贷情况并无多大改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压力亦没有得到缓解。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近10年来,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一直都处于很低的水平。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还需加大。
在业内专家看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尽管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但也具有较高的风险,这可能是银行的顾虑所在。亦有专家认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因。
“希望银行能够多服务中小企业,多增加研究中小企业的部门与人员,特别是对新兴行业多一些关注。”
“现在银行的风险意识确实很强,却缺乏对中小企业全面的了解,所以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小企业。”在问卷中,多家企业主抱怨,中小企业贷款难,信用不被银行看好是其症结之一。
对此,有人建议,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更具比较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不但在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层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而且地方性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熟悉当地企业,脉络通达,在信息收集和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都有着较强的优势。有企业主甚至认为,地方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单靠“小道消息”,就能很好地控制风险。
企业对银行的10条建议
★我们的商业银行太追求利润了,对小企业重视不够,希望有政策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希望银行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有所倾斜,提供无抵押的信誉贷款。
★虽然银行新增贷款数额不断增多,但仍然是贷大不贷小,贷富不贷穷,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困难。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改变银行的经营思想。
★现在银行的风险意识确实很强,却缺乏对中小企业全面的了解,所以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小企业。
★虽然央行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一些商业银行还是不积极响应。建议商业银行设计出适合自己客户群体的贷款方式和运作模式,银行和企业也要“门当户对”。
★我们有质押品和抵押品所以能贷到款,没有这些资产的企业就贷不到了。现在的根本问题是企业没有赚钱的业务可做了,而不是缺资金的问题。国家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解决企业的负担。
★希望银行能够多服务中小企业,多增加研究中小企业的部门与人员,特别是对新兴行业多一些关注。
★生产型实体企业在银行贷款有抵押物,由于受市场疲软影响,到期不一定能准时还贷。银行应该允许延期,每次延期不超过半年,最多延期二次。这样去年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高利贷现象,也不会因此倒掉那么多企业。某种意义上,是银行把企业逼上了“梁山”。
★银行在业务流程方面动作太慢了,前段时间一直在观望国家的政策是否变得宽松,那时候是企业最需要流动资金的时候;而等政策明确之后,许多企业已经过了难关,这时银行纷纷跑过来拼命贷款。
★银行对不同的产业应该有不同的政策,对于通讯科技产业来说,企业缺少固定资产,银行应酌情考虑到这些行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制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