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由安徽省皖北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淮北市人民政府在淮北市主办了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受主办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为皖北六市党政干部以及各方企业代表做了讲座。以下是本报摘取讲座的部分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靠廉价的土地、资源、政府减免税收和政府补贴进行招商引资,客观地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不经历这段发展历史,中国不可能从一个很穷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段依靠廉价资源的工业大发展我们称为“血拼式”的工业化,这是一个中国作为弱者的特殊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推动力是工业。我们不能抹杀这段发展历史,要客观公正地正视这段历史,不能一味的给予否定。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血拼式”工业化阶段,我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是付出了环境的代价、土地的代价。这样的道路必然会走到尽头。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在现阶段还要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个世界工业化过程来看,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必然要使用大量的像钢、铁、铜、铝等那样的自然资源,消耗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这是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举例说,据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公布的报告,美国人均钢铁拥有量已经是11到12吨,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的人均钢铁拥有量也差不多10吨左右。中国多少呢?历史上我们产出和消费的钢聚集下来,中国那年只有1.5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钢铁生产和消费量巨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如果想在20年的时间内要达到美国人均钢铁蓄积量,就要消费140亿吨左右的钢铁(实际上就是蓄积140亿吨钢铁)。如果平均每年消费7亿吨的钢铁,还需要不少年的时间。而人均钢铁蓄积量的差距就是基础设施差距和工业化水平差距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与此相应的是,现阶段工业品出口对于中国来讲也非常关键。试想,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而资源储量远远低于这一比例。我们必须通过制造业产品出口来实现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国际配置。所以,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非常重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能源和原材料,这个过程对中国未来10~20年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以这样的历史视野看,就可以明白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世界在变,产业应该怎么变?从我们很多数据来分析看,中国现在工业仍然是今后经济10年增长重点领域,中国的工业发展远没有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把中国工业制成品按技术含量低、中、高的次序排列,其国际竞争力大致呈U型分布,即机械、化工及运输设备等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这类产业是工业技术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主要代表),所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会引领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而目前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群体将会出现分化。将来在低技术产品领域挑战中国的领先地位的主要是南欧国家、中东欧转型国家及印度,在中等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主要与欧洲大陆发达国家竞争,在高技术制成品领域,中国需要追赶和超越的目标主要是美国、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发达经济体。可见,中国工业尽管生产规模巨大,但从其整体素质即国际竞争力水平看,并没有真正达到工业化的中后期水平。代表中国工业整体素质的中高技术传统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而且实现这样的提高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