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松绑 松绑户籍 上海临港欲破空城难题



     三年投千亿,到2020年引导80万人入驻

  东海之滨的临港新城在多数上海人眼里,还是一个空城。“人少空旷,周末没事开车来玩,烧烤露营。”5月10日,90后上海姑娘张琪带着两个同伴在湖边搭起了帐蓬。

  周末的临港新城,相比于工作日,车流更少。美丽的滴水湖,临港新城主城区的核心地标,成了上海人周末度假的郊外。

  但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里,却对临港寄予厚望。上海市政府近日印发《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未来3年将投入1000亿元,引导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入住,预计到2020年将引导80万人口入驻。

  自2003年上海决定开发临港新城至今,10年过去,累计总投资1160亿元,临港已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但与此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临港新城居住,“空城现象”十分严重。

  一方面是上海主城区人口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倾力建设的新城“无人入住”,对于常住人口突破2400万的上海,破解空城难题成为摆在面前的严峻挑战。

  留住了企业,留不住人

  产业区形成了,但是生活服务配套却缺乏,加上远离中心市区,临港新城成了海边的孤岛。

  目前新城常住人口仅有1万人,与巨大的新城规模不成比例。

  临港空城

  东海与杭州湾交汇处的临港新城,处于上海版图最东南端,距中心城区约75公里,土地由滩涂吹沙造陆所成,规划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74平方公里,建设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

  5月10日,记者从上海市区前往临港新城,在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搭乘龙港快线到临港新城,每隔1个多小时一班车,全程高速,路上费时约1个半小时。

  从目前发展来看,主城区初具规模。地标景观滴水湖对外开放,新城内的网状主干道已经形成,绿地东岸涟城、宜浩家园、滴水湖新苑三个商业房小区以及为两所大学配套的海事小区、海洋小区均已交房多年。

  古棕路是临港新城人气最旺的地段,菜市场、申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学校沿马路一字排开,没有大型超市和商业广场。与拥挤的市区相比,街道冷清,少见车流,偶尔有一些年轻学生经过。小区里的房子多数出租,租户主要是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

  由于供给大于需求,且交通、生活不便,临港新城的租金很低。两室一厅每个月只有800~1000元。这个价格在市区只能勉强合租到一个房间。

  据本报记者从浦东新区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在新城生活、工作的人数有4.5万左右,其中3.3万是学生与教职员工,常住人口仅有1万人,与巨大的新城规模不成比例。

  一位在临港新城工作的浦东新区政府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生活不便利,我们同事大多数在临港买了房,但没有人愿意过来住。每天忍受上下班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奔波。”

 股指松绑 松绑户籍 上海临港欲破空城难题
  从2003年上海决定开发临港新城至今,正好过去了10年。10年前成立的上海临港新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正是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以及临港奉贤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是上海市政府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口之一的洋山深水港建设,实现港、区、城的联动发展目标而提出来的新城建设计划。

  在临港新城的区域定位上,到底是产业优先还是新城优先,上海一度举棋不定。

  开发初期,上海成立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导新城开发建设。到2010年,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上海临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临港产业区和洋山深水港后方配套区的行政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直到2012年9月,才恢复为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上海市政府《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产城融合才被提上高度。

  至2012年底,临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0亿元,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引进了如中船集团、上海汽车、上海电气和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产业区形成了,但是生活服务配套却缺乏,加上远离中心市区,临港新城成了海边的孤岛。留住了企业,却留不住人,尴尬的现实折射出产城融合之困。

  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每天有50辆员工班车,接送2000人上下班出行。由于到市区路途遥远,下午4点10分员工就开始下班。为这50辆大巴,工厂每年要支付2000余万元的出行成本。

  目前,临港产业区已聚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3.5万余名。但由于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绝大多数人都如“候鸟”般在市区与临港之间奔波。

  规划亦表示,临港地区开发建设面临着人气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够、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挑战和瓶颈。

  对此,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坦言,解决产城融合问题,临港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临港远离上海市中心城区;二是临港在滩涂上造城,没有老城区做依托;三是区域面积达315平方公里,大区域开发,配套设施投资巨大,不可能一蹴而就。

  政策倾斜导入80万人口

  工作和居住都在临港地区的,可在居住证制度中专项加分。

  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临港新城常住人口达到80万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7年,临港新城将大幅度实施人口导入。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郊区新城发展不力的原因在于级别不够,还是按照城镇的体系建设,没有按照城市的体系建设。“为什么中心城区发展很快,郊区发展很慢,人口不愿意出去?是因为现在郊区的服务水平和就业结构还没有达到卫星城的能力。人口转出去是要有就业的。现在郊区都搞制造业,但是中心城区的人擅长的是服务业。”

  他建议要把新城当成城市来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按大城市来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有一个新的提法,将临港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正体现了上述思路。

  为了吸引人才到临港落户,在规划出台之前,上海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临港地区的特别政策,包括《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和临港30条实施政策。

  比如,对户籍松绑,在人才落户上做出重大突破。“临港30条”规定,临港地区企业、重点机构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可直接落户。对于工作和居住都在临港地区的,可在居住证制度中专项加分。目前,在上海申办常住户口,一般需要持居住证7年,专项加分后,转户口的年限可相应缩短。

  “临港离市中心较远,过去员工早晚上下班像潮汐一样,势必制约临港的发展;现在临港要产城融合,把在临港创业、工作的人留在临港。这次就推出了人才居住证加分政策、公共租赁房、‘双定双限房’。概括而言,我们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人才集聚、服务配套上,这四方面政策在‘30条’里都有体现。”朱嘉骏告诉记者。

  朱嘉骏透露,临港未来3年将争取实现1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100.html

更多阅读

上海临港新城一日游 上海临港新城最新新闻

上海临港新城一日游2014/6/4端午节放假去上海临港新城游玩了一天。临港新城位于上海东海之滨,离是中心约70公里,是投资千亿元填海造陆而成的,布局为以“滴水湖”为中心的典型“田园城市”模式。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楼房崭新,道路宽畅,绿书

声明:《股指松绑 松绑户籍 上海临港欲破空城难题》为网友烈酒诱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