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之多、造成的损失之大,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范围之广、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之严重,国内经济运行变化之曲折,都是历史罕见的。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政府沉着应对,果断调控,全年经济增速依然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最快的。但进入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鉴于国际国内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短期内难以改变,2009年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最困难的一年,保增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
一、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的一年
(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接连经历了一系列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内来看,新年伊始,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五十年不遇、一些地区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危害重。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区又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特大地震灾害。6月份以来,地震灾害的影响尚未消除,肆虐南方不少省份的大面积洪涝灾害又接踵而至。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冲击。据统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7亿元和8451亿元,受灾地区受灾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深刻而剧烈。世界经济在连续5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创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之后,进入2008年,形势突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演变成一场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世界经济发展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判断,已经进入“严重低迷期”。
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不利形势的影响,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也历经曲折:一是经济增速由快而缓直至陡然直下(图1)。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处在快速增长区间,内需仍然比较旺盛,当季GDP增速为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4%,与历史相比均属比较快的增长速度;进入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当季GDP增速回落至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5.9%,应该说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后,这种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有利于避免经济出现过热,而且10.1%的增长速度也并不低;进入三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出现过度回落的情况,当季GDP增速为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9%,分别比上个季度回落1.1和3个百分点,人们对过热的担忧迅速转化为对趋冷的担心;进入四季度,经济增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急转直下,10月、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仅增长8.2%、5.4%,11月份更创下1990年以来单月增长速度新低,保增长已经上升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宏观调控就完成了从防过热到保增长的转变,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二是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释放的过程中迅速转为物价低速上涨的局面。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通胀压力,居民消费价格连续6个月处于7%以上的高位,3个月涨幅在8%以上,其中2月份涨幅高达8.7%。但是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落和国内防通胀各项政策措施成效的逐步显现,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11月份回落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2.4%),比10月份大幅回落1.6个百分点。此外,9月以来其他各类物价指数的回落幅度也在不断加大。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物价形势就由通胀风险迅速转为低速上涨的局面,也是较为少见的。
专栏1 2009年会出现通货紧缩吗?
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尤其是最后几个月,受食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价格涨幅回落幅度明显扩大。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10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比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了6.3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涨幅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生产价格涨幅在进入回落区间后回落幅度陡然加大,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比10月份回落4.6个百分点,比2008年高点的8月份回落8.1个百分点,创31个月的新低。
与此同时,全球通胀率普遍回落甚至下降。美国11月份CPI同比上涨1.1%,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欧元区上涨2.1%,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日本10月份上涨1.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也持续下降。10月份、11月份,非能源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7.9%和10.1%,其中铜环比分别下降29.5%和24.5%,钢铁产品分别下降1.0%和12.5%;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6.3%和25.2%。12月中旬,纽约油价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至12月19日跌至33.87美元/桶,是2004年2月10日以来的新低。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增加了国内的通缩压力。那么,究竟2009年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呢?
从技术上分析,在经历2008年年初的高涨幅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存在回调的合理性。据初步测算,2009年2月份价格翘尾因素将由正转负,并将持续到年底,如果新涨价因素不出现大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从食品、国际大宗商品供需形势看,新涨价因素将会比较平稳。
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世界经济减速使得国内外需求普遍乏力,而连续5年高速增长形成的生产能力仍将使供给远大于需求,产能过剩问题会更加突出,这将导致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通过降价来维持生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受世界经济减速影响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将会减少企业对货币的需求,而如果货币需求下降形成规模,将会造成信用的急剧收缩,加速价格水平的下跌。
目前看来,价格涨幅的回落还没有对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造成大的影响,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主要体现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上,除居住以外的其他非食品价格仍比较平稳,这有利于减轻居民支出压力。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但如果价格长期下跌,就会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影响需求,造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从目前形势看,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未见底,防止价格形成长期下跌趋势面临严峻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而食品占居民消费比重较高的现状,以食品价格上涨为驱动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另外,目前各国政府为阻止金融危机蔓延,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一旦局势得到控制,过多的流动性仍是通胀的隐患。对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保持足够的警觉。
(二)宏观调控政策经历重大调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积极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现在回过头来看,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之大、政策调整方向转换之迅速都是历史罕见的。
一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防”。为消除经济连续5年快速增长累积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着眼于“双防”的目标,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控制投资规模,严把土地闸门,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阶段是“一保一控”。年中, 通胀压力逐渐释放,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针对这一背景,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出现微调,从紧的货币政策略有松动,强调“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央行还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与此同时,开始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第三阶段是明确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进入四季度,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并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再担重任,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到12月底,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此外,为稳定外需,出口退税率经历三次调整,涉及纺织、服装、轻工和机电产品等,为出口企业缓解困难、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方面,自9月以来可谓月月有动作,从9月到12月,央行在4个月内 5次下调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依然是好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运行的曲折变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及时、应对有力,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依然属于较好的。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而且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四季度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先后步入衰退期,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经济普遍陷入低迷,从全年情况看,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而且这一速度是在连续5年高于10%的高速增长形成的较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的,更是来之不易。
二是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再获丰收,在连续几年的高基数上实现了新突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570亿斤,比上年增产538亿斤,增长5.4%,创历史最高纪录,这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首次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亩产达到330公斤,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加13.4公斤,增长4.2%,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单产持续上升。粮食连年丰收,增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3%,虽然高于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但从动态上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11月同比涨幅已回落到2.4%,逐步回落的趋势明显。从历史上看,1985~1986年,消费价格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1987~1990年,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29个月;1992~1997年,从8%回落到5%用了52个月;而2008年从2月份8.7%的峰值回落到5%以下只用了半年时间。与此同时,生产价格涨幅也全面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前8个月逐月走高,8月份达到峰值(10.1%)之后快速回落,11月份仅上涨2.0%,比10月份大幅回落4.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前7个月持续上涨,8月份以后涨幅逐渐回落,11月份同比涨幅回落至4.7%,比最高的7月份涨幅低10.7个百分点。
四是地区发展的均衡程度提高。1~11月份,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5.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和2.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增速4.9和3.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1~11月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5.1%和27.5%,均高于东部地区(21.8%)。
五是民生继续改善。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0月份,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9%。截至9月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337万人、5088万人、558万人、1286万人和1022万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分别增长7.5%和11%。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廉租房资金增幅达到33%,安排资金68亿元,比2007年增加17亿元。中小面积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11月,90平方米以下住房完成投资5466亿元,增长62.7%,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为28.3%,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819元,增长18.2%,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为4.2%。
二、四季度经济增速陡然直下,不仅影响了2008年经济的平稳增长,更加大了2009年保增长的压力
2008年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四季度经济增速的急转直下。
(一)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国内经济运行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急转直下的重大变化:
1.工业生产增长大幅回落。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是2002年以来10月份首次出现个位数的增长,也是2005年3月份以来单月增速首次出现个位数;11月份,增速继续回落到5.4%,创下1990年以来的单月增长速度新低(图2)。其他相关指标的发展趋势也基本一致:10、11月份,发电量同比分别下降4.0%和9.6%;铁路货物周转量相继下降0.3%和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分别仅增长6.8%和下降5.2%,11月份的下降为1995年有统计以来的首次下降。工业增速大幅放缓表明经济增长正面临着严峻考验。而出口交货值出现首次下降,预示未来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将面临着更大压力。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减缓,住房销售面积进一步下降。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8.3%, 降幅比1~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增长30.5%。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持续下降抑制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7%,比前三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图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多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持续减缓,预示着未来整体投资较快增长存在一定困难。
3.部分重要消费品销售增速大幅放缓(图4)。10、11月份汽车类销售分别增长19.6%和7.7%,分别比上年同月回落16.5和27.3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0.8%和7.5%,分别回落29.7和20.0个百分点;家具类分别增长12.8%和15.7%,分别回落28.9和43.8个百分点;建筑和装潢材料类连续6个月下降,11月份下降32.6%;五金电料类连续3个月下降,11月份下降12.7%。这些重要消费品销售的放缓将通过上下游产业链逐渐传导到钢铁、化工、有色等重要行业,最终会对大部分行业造成影响。
4.进口和出口增速双双回落甚至出现下降。10月份,进口、出口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月回落9.9和3.1个百分点;11月份,进出口的减缓趋势进一步发展,当月进口、出口分别下降17.9%和2.2%(图5),进口、出口双双负增长,是1999年2月以来的首次出现。出口回落乃至多年来的首次下降凸显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外需的不利影响。
5.财政收入由快速增长转为下降。10月份,出口退税同比大幅增长78.8%(对财政收入起反向作用),印花税同比下降85.3%,导致财政收入下降0.3%,出现了2002年3月以来的首次下降;11月份,占税收比重较高的增值税同比下降2.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19.5%,印花税下降81.0%,致使财政收入继续下降3.1%(图6)。 6.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1~11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1.8个百分点,比1~8月份回落14.5个百分点(图7)。10、11月份,企业利润同比已呈现出下降态势。同时,大多数行业利润增幅走低:除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炭、电力这4个行业外,其他35个行业利润增长9.3%,比上年同期回落33.4个百分点,比1~8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的减少将使部分行业、企业经营愈发困难,在相当程度上会抑制对相关工业的投资,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二)四季度经济增速的加速下滑不仅影响了200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也加大了2009年保增长的压力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9%,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较多,但仍属快速增长的区间;而根据10~11月份数据,四季度经济增速将会明显低于8%,进而会影响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这种发展趋势对2009年的经济增长构成了进一步的压力。
1、从经济增速回落的惯性看,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如果算上200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六个季度回落,可以说中国经济已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这也是自身发展必经的阶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与中国经济周期性下行相互叠加,经济增速回落惯性的持续时间势必会加长。进入四季度以来,各类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持续走低。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在外需持续下降和内需增长不足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经济景气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趋势性下滑态势:11月份预警指数为84.7,是2002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先行指数为96.76,连续8个月加速下滑;一致指数为97.67,连续5个月下滑;滞后指数为97.49,连续7个月下滑。
2、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影响到各方面发展的信心。12月份,尽管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11月份创历史最低后略有回升,达到41.2,但依然处于低位运行。其中组成PMI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在各类指数中最低,仅为30.7。20个行业中,只有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PMI指数高于反映经济总体扩张的50%的界限,其余18个行业均低于5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10个行业均不足40%。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1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0.2,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是2004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89.2,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0.8,大幅回落3.4个百分点。
三、2009年经济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及政策走向
(一)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1.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全面进入衰退。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世界各国采取了形式多样、力度空前的救市措施,但仍旧未能稳住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某种程度上世界经济仍然处在进一步恶化的过程中。根据OECD最新预测,OECD30个会员国和自由市场经济体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下滑0.3个百分点,美国下滑0.9个百分点,日本下滑0.1个百分点,欧元区下滑0.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将由2008年的4.7%下滑到2009年的1.8%。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必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蔓延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1月份的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5%下滑到2.2%,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由于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到GDP的67%左右,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08年以来,为应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及衰退的世界经济,世界各国单独或联手采取了五花八门的经济刺激政策,措施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从大的方面说,各国采取的政策不外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力度更大。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既包括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也包括非传统手段。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四季度以来,主要国家纷纷降息: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75个基点至2.5%,是该行创立10年以来的最高降息幅度;英国央行降低官方利率至1.5%,是该行自1694年创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激进降息75个基点至0%~0.25%区间,为历史最低点;日本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下调至0.1%,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第二次降息;韩国下调基准利率至2.5%,为历史最低水平;印度下调基准利率至5.5%,是不到三个月时间内的第四次降息。全球已经步入低利率时代。一些国家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如中国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美国则计划2009年2月回购机构债券和长期国债,尤其是回购那些有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信用紧缩,避免危机进一步蔓延,一些国家采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一是向市场或商业银行注资,2008年9月,美联储以购买股票方式向两房注资1000亿美元;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和英国央行分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向市场注资1100亿、270亿和1919亿美元,其他国家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的央行也向市场少量注资。二是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2008年10月以来,美联储动用3350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不良资产。10月,英国出资350亿~500亿英镑将部分负债太高的银行国有化。三是向储户提供存款保证。英国金融服务局宣布对储户的银行存款保障上限提高到5万英镑。澳大利亚向银行储户提供为期3年100%的担保。四是创设新的信贷工具。美联储投入8000亿美元创设“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方案,支持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市场,向那些由消费贷款和小型企业贷款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提供高达200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贷款。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减税等。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美国联邦政府2009年一至三季度基础设施支出将达730亿美元,2010财年将达到4750亿美元。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印度和墨西哥的基础设施投入分别达到105亿欧元、80亿欧元、3亿欧元、1000亿卢比和260亿比索。二是下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实施更优惠的利率等都是货币政策的可行选择。
3.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将更多地注重投资结构的改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具体方向是:农村投资,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和农民住房投资等;民生投资,重点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要物资的战略储备,如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重要能源和矿产的投资和进口等。
4.扩大居民消费将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将是政策重点,具体来说,将会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补贴标准,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范围等。此外,通过财政补贴、增加休闲时间、增加就业等措施,也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例如向低收入群体定额、定向、定期发放代金券或购物券等,再如在中国城镇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以增加个人休闲时间,促进个人消费,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等。
5.还可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并增加出口的政策措施。稳定并扩大外部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扩大出口的措施不仅不会削弱,还会进一步增加。当前综合出口退税率为13%,离17%的增值税税率还相差4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仍有进一步调高的空间;从汇率来看,尽管人民币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出口,但考虑到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消费信心普遍降到历史低点,贬值对刺激出口的效果不会太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将是基本稳定的趋势;从出口信贷看,对于有市场、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将会加大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买方信贷的力度。
(课题组组长:李晓超,副组长:王文波,课题组成员:刘国宁、刘爱华、严于龙、俞炳彬、王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