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11月,国务院确定紧急增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并且尽快落实到项目上。这1000亿元所涉及的建设工程,2009、2010两年大体需要4万亿元投资。接着各省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增加投资计划,据有些机构统计,总额已经达到18万亿元。
这就是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都在做加法。中央在做加法,地方在做更大的加法。
中央的1000亿元以及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基本上是民生工程和公共性的基础设施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工程。据公布,4万亿元的构成是:
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生态环境3500亿元;
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1600亿元;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这里除了建那么多铁路,将来有没有那么多的运量值得斟酌以外,其他大多是关系人民生活的必需工程和过去应当做而来不及做的欠账工程。这个加法是应当做的。在这4万亿元中间,中央投资1.18万亿元,有2.82万亿元要靠地方财政、银行贷款和吸引社会资金进行配套。这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各个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加以落实。
至于地方的18万亿元,都加在哪些方面,资金从哪里来,并不清楚。但已经看到不少省份提出扩大投资规模,着力增强投资拉动力,并且提出一批大项目,扩大生产能力。因此,这些加法是不是都应当做值得怀疑。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万亿元,2008年要超过17万亿元,2009年是20万亿元。这表明,2009年新增加的投资额远远大于2008年由于项目建成投产而减少的投资额,使已经过大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值得斟酌,需要慎重考虑。
经验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15%之间比较正常,连续几年超过20%就出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连续6年在20%以上,造成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居民消费率下降,进出口依存度过高,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尽管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敲起投资规模过大的警钟,并且提出尽快转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但投资仍然连年大幅度上升。如果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7万亿元,2009年达到20万亿元,则2008年、2009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在20%以上或者接近20%,一些新项目开工了,2010年将更加欲罢不能,这就难以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国民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但不能缓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应当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重化工行业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扩大投资规模,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但也存在使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的危险。
据媒体报导,到2008年11月份各种重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是:
钢铁行业,2008年9月以来,大钢厂普遍减产,小钢厂停了一大批。2008年6月,全国日产钢156万吨,相当于年产钢5.73亿吨的水平;2008年11月日产钢降为117万吨,相当于年产钢4.28亿吨的水平,四个月下降了25%。2008年底,全国钢的产能已经达到6.6亿吨,今后两三年这些产能到底能用多少是个未知数。
有色金属行业,铝业已遭受10多年来最严重的产能过剩,2008年8月以后已陷入全行业亏损。从10月起许多大的铝厂已先后减产,预计2009年铝的需求量很难超过2008年。
造船行业,2008年前11个月中国造船厂新订单减少44%。现在全球航运业已经陷入危机, 2009年和2010年船舶制造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汽车行业,2008年11月份全国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5.9%,销售量下降14.6%。
电力行业,2008年10月份,全国发电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11月份进而下降9.6%,许多电厂存在“窝电”现象,有的地区新电厂建成无法投入运营。随着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进一步显现。
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
人们在期待国际环境变好。但国际环境什么时候会转好,现在谁也说不清楚。美、欧、日的经济衰退,才刚刚暴露。什么时候复苏,有的说要三、五年,有的说要十年。期望他们短期见好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当下决心,不管国外情况如何,中国绝不再做低端产品的世界加工厂。在国外需求锐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转变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积极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来填补国外需求减少的窟窿。这种转变绝不是权宜之计。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应当控制总产能不再增加,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产业的内部结构,采取企业重组和“上大压小”的方式,并尊重市场规律,把其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掉,促进产业升级,并把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下来。
2003年以来,各地为了追求高速度,违反国家的产业政策,建起了大量的技术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虽然国家明令对这些企业要加以限制和淘汰,规定了新的准入标准,但由于国内外的需求旺盛而难以实现。现在国内外需求减少了,大量的技术和工艺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停产和倒闭,这是好事,不是坏事。地方政府千万不能因为保增长,把这些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也保了下来,更不能把已经淘汰了的落后产能重新扶持起来。建设新厂必须同淘汰落后的产能结合起来考虑,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批工人失业。对于这些失业工人,政府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救助。在这方面花一些钱是值得的。
对付产能过剩,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做减法,针对重化工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采取控总量、调结构的办法,淘汰其中落后的产能,以逐步求得产需平衡。另一种办法,是做加法,针对这些产品产能过剩,采取扩大投资的办法,从而扩大对过剩产能的需求,其结果是产能过剩一时缓和了但却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2004年以来,我们走的就是后一条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今后不能再走了。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加强全国一盘棋的观念比什么时候都重要。各个地区如果画地为牢,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继续上一些不顾全国产能已经过剩的重化工项目,其结果必然使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有些新项目建成之日难免即停产之时,最后遭殃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十一五”规划已经确定但尚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宜存有侥幸心理。
应当看到,现在提倡的扩大内需,不是扩大投资需求,而是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因为国内的投资需求已经很大了,不足的是消费需求。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多地增加居民收入。如果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继续扩大投资总量,势必使消费率继续下降。
第十个五年计划要求,“十五”期间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控制在35%左右。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由于2003~2005年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26%以上,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5年的48.5%,导致GDP支出中固定资产投资率由2000年的35.3%上升为2005年的42.7%;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46.4%下降为2005年的37.7%。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个计划进行得也不顺利。由于2006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高烧不退,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8.5%上升到2007年的55%,以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仍然维持42.3%的高度不减, 居民消费率进一步下降到35.4%。居民消费率这样低,显然难以支撑GDP的高速增长。
2007年全国GDP为25万亿元,2008年按增长9%预计,加上物价指数,GDP将增长为29万亿元。如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当年GDP总量的59%,新增的投资总量占当年新增GDP总量的83%,比过去任何一年都高,则2008年的投资率还要上升,居民消费率还有可能下降。
2009年全国GDP按增长8%计算,加上物价指数,GDP将增长为32万亿元左右。如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万亿元,增长速度接近20%,占当年GDP总量的63%,新增的投资总量接近于当年新增的GDP总量,则2009年的投资率还有可能上升,现有的居民消费率更无法保持。
如果2008年、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真的达到国家发改委预测的那样,居民消费率将维持原地不动甚至下降,这显然不是扩大内需,而是削弱内需。
投资可以促进增长,这是事情的一面。投资过大将会抑制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我们不能只想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它另外的一面。
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减少企业积累的比重,对投资需求釜底抽薪,要作为一个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重大的步骤,使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合理水平。
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下,为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调整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调整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的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努力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和环境污染。这种调整是极端必要的。只有短期考虑不行,至少应当有一个两到三年的考虑,把近期同长远结合起来。
可不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到2010年或者2011年,实现以下的目标:
GDP支出总额中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0%以上,投资率降到40%以下;
GDP的进出口依存度降低到40%左右,其中出口降为20%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要见明显成效;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在“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确定的27亿吨标准煤左右;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确保比2005年减少10%以上;通过采用先进的除尘技术把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总量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总量减少50%以上。
采取多种措施,把失业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对失业人员进行救助。
这样,我们的经济就有可能切实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