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热点 王庆云谈铁路投资热点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335123708240.jpeg)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在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中,铁路建设投资备受全社会瞩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6日公布的《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4万亿元投资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约为1.5万亿元,是第一大重点投向。而铁路位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首,可谓是扩大内需投资的重中之重。 2008年中国铁路完成投资3500亿元。“预计2009年将完成5000-6000亿元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王庆云司长告诉《中国投资》,“初步测算,完成《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提出的任务,需要建设资金5万亿元以上。根据目前前期工作情况,以及需求和综合配套要求,近期有条件实施的项目投资规模可达3.5万亿元。从目前在建项目分析,截至2008年底铁路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为1.5万亿元,要完成3.5万亿元的工作量,2009年和2010年还需分别开工1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每年需完成的投资也都应该在5000亿元以上”。 一个科学规划指导对重大项目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去年10月底颁布实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刷新了中国铁路未来12年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未来铁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规划调整着重补充完善对国家全局有影响的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并对地方性铁路留有自身发展空间。 调整方案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为12.9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电化率由50%调整为60%,规划建设新线由1.6万公里调整为4.1万公里。 近日,《中国投资》就铁路建设拉动内需投资的重要作用以及客运专线、运煤通道、轨道交通、电气化等铁路建设核心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王庆云司长。 抓住扩大内需历史机遇 《中国投资》:在这一轮扩大内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铁路建设投资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铁路中长期规划(2008年调整)》体现了哪些新的理念?如何在这一轮铁路项目建设中加以贯彻执行? 王庆云:这次铁路网规划调整是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主要从3个层面上提出、分析和研究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铁路规划应该抓紧调整。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交通运输要有实质性内容。 我们应该体现具有时代背景特征的交通运输结构,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落实到交通运输领域。规划实施应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发展重点,抓紧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早在2004年初国务院就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应该说,当时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由理念变成实践的认识还比较粗浅,经过5年实践,这方面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交通运输要转变发展方式,本身就有一个结构调整问题,不仅要突出未来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式,解决大容量客货的运输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体现中国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禀赋不太好的国情。因此,我国的交通运输必须落脚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必须遵循集约、节约的发展理念。 其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需要对目前的交通运输结构进行调整。 所谓交通运输结构,是指从建设规划阶段开始就要考虑到未来哪种基础设施承担的运输任务多一点,这是一个基础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按照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思路去投资建设。 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运输大走廊里,一定要把单位运输量消耗资源、能源最少的方式作为主力,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式作为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土地占用少,污染排放少等技术经济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铁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运输总需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从铁路的网络性特点以及我国幅员广袤、资源禀赋和工业布局的现状去分析,铁路最大的优势就是承担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对于客货量相对集中、客货源比较稳定的区域,用铁路运输应该是最经济的。 我们在研究编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就提出:在综合交通大通道里,一定要让铁路作为主导方式,来承担大容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当时给国务院上报时,铁路总规模已经由2004年规划的10万公里调到了12万公里以上。2007年11月《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铁路总规模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这次规划调整也是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铁路自身发展来说,有几个方向性问题:首先是网络结构的优化;其次是处理好客和货的关系;再有是处理好内燃机和电气化问题。同时还要处理好运煤专线和普通线路的问题。 比如在网络结构优化方面,交通运输首先要突出干线。交通系统有一个“二八定律”,也就是20%的线路肯定承担80%以上的运量。换句话说,把铁路网络的骨架、干线、支线、专用线衔接好之后,又跟公路网衔接好,铁路的优势就全都发挥出来了。把这种结构调整好,至少80%的运量都解决了,效率也提高了。 《中国投资》:您如何分析铁路建设对于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王庆云:拉动内需的题目很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对交通基础设施来说,拉动经济是次要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未来我国提升经济运行的综合效率更加重要,更有发展后劲。 目前已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一共近20个,大部分都已经过国务院批准,这些规划都是对中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规划内容不是可干可不干的,这些工作早晚都是要做的,只是一个建设时机问题。 即使把已经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状态,也仅仅相当于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准。 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交通领域当前一个时期发展的首要任务。不管有没有扩大内需的机会,我们都要做好。我们用好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可以缩短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时间,更不会造成投资浪费。 2008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是1.2万亿。目前距离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差得很远。我们算了一下,剩余的交通运输工作量至少有10万亿。其中《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是到2020年,全部实施需要5万亿,2015年之前可以做的就有3.5万亿。铁路2008年完成了3500亿元投资,2009年要完成5000-6000亿。 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客运快速网、运煤专线、机场和港口布局、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都成型了,客货的运输问题将基本得到缓解。 《中国投资》:近期铁路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王庆云:一是抓紧实施一批“短平快”项目,力争用2-3年时间解决进出关通道、“三西”煤炭出海通道、中南地区煤运通道等交通“瓶颈”路段。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客运专线、西部干线、煤运通道等重点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快速旅客运输网络和重载煤炭运输网络,使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铁路买票难、运货难的问题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