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大转变。2008年,政府要控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2009年,却需要拉动投资、拉动消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明显,这是中国政府致力于经济转轨的信号,预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将有重大的转变——从出口导向型向拉动内需型转移。
本刊记者宋奕青
内需战略须有积极财政政策 “内需型经济”是相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概念,即国家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在以周其仁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当前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而非国际金融危机。参加两会的专家一致认为,愈是经济遭遇困难或瓶颈的时候,愈是改革的良机。而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突破改革瓶颈的惟一办法就是“放水养鱼”。 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顺利实施,政府果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前面冠以“积极”二字,这在我国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在1998年,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首次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称,从去年11月开始,中央明确决定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今年的国家预算报告,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的构成以及减税的项目上,明显加大了直接面向民生的比重。同时,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成为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 在资金安排上,2009年,安排9080亿元用于公共投资,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资金2081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493亿元,教育、医疗卫生资金713亿元,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71亿元。 2009年在结构性减税上,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并改为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个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亿元。 财政政策由“稳健”重返“积极”。可以预见,积极财政在未来数年内都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 内需战略须启动“消费型社会” 经济转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单靠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臂之力,撑不起未来经济的灿烂晴天。 温家宝总理表示,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还要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市场。为此,在各分组讨论会上,谈论焦点始终围绕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等方面展开。 几十年来,“消费”这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始终怠速。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内需市场始终“启而不动”,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这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建立在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上,而且住房消费与汽车消费成了这次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动力,但这一轮住房消费与汽车消费又是建立在个人银行消费信贷的基础上的。从这方面看,个人消费信贷必然会以现在的消费挤压未来的消费。 有多位学者不约而同地表示,正是因为这一部分内需的“透支”,使得中国启动内需的道路将因此变得更加漫长。由于个人住房消费严重超前,使得不少城市个人负债率急剧上升、城市“负翁”增加,他们本来是消费意愿最强的人群,如今为了支付每月的按揭贷款,不得不克制自我消费。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居民消费的扩张基本不可能。 “经济能否实现健康、顺利转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市场能否真正启动。如果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继续疲软,任何启动内需的政策最终都将会收效甚微。”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