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联合证券 市场策略部
市场中的“传统”智慧
市场经常有一些“传统”智慧或者信念,例如:1月效应、Sell in May(卖在5月)策略以及年底基金经理粉饰橱窗,多数情况下令股市上升等的说法。这些建立在纯粹的经验主义之上的理论究竟是否有效呢?
恒生指数的“Sell in May”策略
有境外研究机构统计了过去40年恒生指数在每个月份的表现以及其在该月份上涨的概率。从统计数据看:港股每年2月、4月、7月、10月与12月,以及每年3月和9月,在过去10年至40年期间,均分别一致地录得正及负的平均回报。 港股每年4月、7月、10月至12月,在过去十年至四十年内,录得上升的机会率较高。其中,4月及12月上升的平均机会率高达72%,是众多月份最高的。其中,4月及12月上升的平均机会率高达72%,是众多月份最高的。从近10年恒指的表现来看,恒指于5月下跌的机率则是最高,达70%,是其他月份机率最高的一个月(这意味近月的反弹,将于5月接近尾声)。 基于这样的统计结果有人提出了5月卖出10月买入的Sell in May 策略,事实上这一策略在香港市场的过去40年中都相当有效,如果投资者采用这种简单的投资策略的话,可以躲过数次历史上超过20%的下跌。 不过,近年这种策略的成绩则较为反复,但5月出货、10月入货的策略并不是不管用,只是其效用不及上世纪那么有效而已。事实上,利用过去40、30、20及10年的回报数字进行统计测试证实:除过去10年外,其他均有统计显著性。
A股市场的“Sell in May”策略
抱着尝试的心态,我们统计了A股市场过去18年来,上证指数在每个月份的涨跌情况,然后分别计算了过去6年、12年、18年各个月份涨跌幅的均值以及过去18年来的中值数据,有意思的事情是A股市场似乎具有更强的“Sell in May”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1~5月,各种均值以及中值数据都明显地居于横轴上方,而6月、7月、9月、10月则大部分居于横轴下方,这样一种显著的特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按照这样的统计结果,采取每年5月底卖出股票,10月底买入股票并持股至次年5月的“Sell in May”策略显然应当是十分有效的,为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假定投资者在1990年底持有100元钱投入股市,采取5月底卖出,10月底买入的策略,并假设投资者可以找到完美复制指数的金融产品,那么到了2009年3月底,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股票价值应当为3346.5元,收益率为3236.5%,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收益率水平为1759.74%。 类似地我们还分别测算了从1997年开始以及2003年开始采用“Sell in May”策略最后的收益率数据,均超越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率一倍以上,这样的测算结果还要优于在香港市场采取同样策略获取的收益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