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的色彩》,这部以片名和海报吸引了一批观影者的影片,最终还是以晦涩的叙述将观众拒之门外。这种“感觉什么都没懂,仔细一想又好像懂了点什么,但再一想又什么都不懂了”的观影体验着实让人不太舒服。想全面地分析、阐释影片的意图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可以尝试去解读影片的一个小方面,不管这样的解读是对是错。 像所有意图烧糊观众大脑的影片一样,《逆流的色彩》也运用了很多的意象,比如几乎贯穿全片的水、猪圈,还有《瓦尔登湖》等等。我想《瓦尔登湖》或许是一个比较可控的切入点。梭罗在这本传世名作中叙述了很多自己的思想,但他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到自然中去理解社会,从自然中摆脱枷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逆流的色彩》其实也在做与梭罗类似的尝试——到电影中去完成一次对社会的精神探索和对自我的解放。 影片中的受害人在被下毒后都会被要求做相似的事情——折纸环,然后把这些纸环套在一起,环环相扣。“环”也是这部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每个被害的个体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圆环,而整部影片的框架则是一个大圆环,它将这些小圆环圈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就像代表着受害者们的小猪被囚禁在围场内一样。 如观众所期待的一样,这个毒环的始作俑者——那个无名的男人——被Kris手刃。男人死后,Kris和Jeff发现了所有被害者的档案,和与每个被害者相对应的小猪。Kris和Jeff为每个受害者寄去了档案和《瓦尔登湖》,帮助他们填补了那段记忆空白。随后所有受害者聚在一起解救了围场中的小猪,这些小猪的后代们不用再被溺死去培育蓝花,生命的毒循环就此彻底瓦解,个体的自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在框架消融后,影片也迅速走向了尾声。

影片中每个受害者都有名字,然而一切苦难与恐惧的操盘手却是个无名氏,甚至当被害者被剧毒控制的时候,他连具体的面容都没有。这似乎又是一个象征性的暗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毒环的操盘手。其实这也是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我们被未知的人或不可控的力量操控,迷失了自我,有时我们是单纯的受害者,但有时身为受害者的我们仍然在迫害着同样被限制压迫的他人。只有冲破了框制我们的那道圆环,我们才能与其他生命体在共情中同享自由。 这部影片的观影体验其实还挺奇特的,因为虽然它意识流、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能吸引你继续看下去,而且还让人感觉很难受。即使影片结尾的笔调十分光明,但还是会让人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氛中。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猪天真惹人疼的表情,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影片本身所传达的一种无助、迫害和悲观情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