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艳华
全球股市以难得一见的上涨,表达了对于G20会议成果的欢心。而此前诸多舆论分析,伦敦峰会恐怕难以在一天的日程中达到提振全球市场信心的目的,更别提什么宏伟目标了。法国总统萨科奇的政府官员就曾扬言,如果G20峰会没有在全球金融监管方面取得进展,萨科奇就不会在公报上签字;美国总统奥巴马像个等待大考的学生,全球都在等着测试他的力量和勇气;过去一直充当配角的中国希望加强话语权的想法已经溢于言表,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前撰文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发起了挑战8943;8943; 但是,严峻的国内形势已经让首脑们都输不起这场会议。美国平均每个月新增50万个失业人员,2月份以来的失业率已高达8%以上;欧元区2月失业率也升至8.5%。就在100多天前布什召集的华盛顿峰会上,舆论还在猜测伦敦峰会是为谁准备的鸿门宴。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承认,当时各国领导人对危机解决方案存在巨大分歧。 3个多月后,伦敦峰会在一片微笑中结束:奥巴马说这是世界新秩序的转折点,萨科奇则表示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共同宣言中,首脑们至少就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向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增加注资、打击避税天堂和新设监管机构。 这一次,卡恩说,多国领导人这次达成了“有史以来协同性最好的”共识。比如,在奥巴马的斡旋下,胡锦涛和萨克奇的手终于握在了一起;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奥巴马政府在出行前已经表态承认,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监管体系的薄弱。而且,原本将“加大各国财政刺激力度”作为首要谈判目标的美国,在最后也淡化自己的主要目的,将重点转向了欧洲人关心的监管问题。显然,会议成果来自于各方的妥协。 伦敦峰会最具实质性的协议是1.1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其中IMF获注资5000亿美元,使该组织资金规模扩大3倍;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给各成员,其中1000亿美元预计分配给新兴经济体;2500亿美元用于国际贸易融资;1000亿美元为区域性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 在G20伦敦峰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此次会议的三个目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稳定金融市场,令家庭和企业得以度过衰退难关;改革和加强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确保危机不再发生;让全球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另外一些积极的成果包括:20国领导人重申,不得针对投资、商品及服务贸易设置新的障碍,不对出口施加新的限制,不得推行违背WTO规则的措施来刺激出口,对于已采取的保护措施要立即纠正。对于欧洲期盼的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实质性措施:对银行、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进行监管,打击避税天堂,限制银行高官薪酬等。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悲观人士所担心的。虽然峰会将监管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更艰难的问题是在下一步:由谁来监管,什么时候开始监管,怎么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实际上不是今天各国才开始呼吁的一个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也同样将这个议题提到了一定高度,然而事实证明,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另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上,由谁来界定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如果各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如何确保大家的行动目标一致?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20国集团中已有17个国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国贸易流动的政策。如何保证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在互相指责中愈演愈烈,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场G20博弈中,奥巴马押得最多,萨科奇最敢赌,胡锦涛筹码最多。对于中国来说,最明显的收获是适时地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周小川行长的言论为中国在全球事务的博弈中开辟出另一个战场。甚至有人说G20到最后也就是看G2的戏。不过,中国并没有对伦敦峰会的成果喜形于色。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将如何演变?自身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向内需拉动过渡?在这些严峻的问题上,我们除了自身努力,也需要其他国家通力合作。 显然,G20峰会达成的多项共识要收到更多的成效,需要大量后续措施,这不仅包括各国政府的国内举措,也需要国际社会的联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