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业良
近期国内经济界似乎已被一种较为乐观的情绪所感染,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放言:中国经济即将走出低谷。 在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进出口数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表现良好,同比看,服装出口74.3亿美元,增长9.9%;家具22.3亿美元,增长1.3%;鞋类20.8亿美元,增长7.7%;箱包9.8亿美元,增长11.7%。环比看,服装出口增长72.5%,家具增长78.1%,鞋类增长42.6%,箱包增长90.7%。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3月份PMI指数一举越过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点关口,达到了52.4。而与上年同期相比,3月份CPI下降1.1%~1.3%;PPI下降5%~6%。 今年前两个月,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6.5%的同比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2%。人民币贷款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4个月高增,2月新增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全国发电量也出现了回升。 许多商业机构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宏观经济正在好转,至少没有进一步恶化。无论是房地产,还是汽车销售数量,都出现明显回升势头,而这两者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其他方面,比如从能源、原材料交易数量和交通运输物流数量明显回升等方面,也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开始恢复活力,各地旅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起来。 以上数据和现象似乎可以部分地印证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的结论,但我们的全面判断显然不能仅仅建立在短期有利数据的基础之上。为了恢复信心,政府全力以赴地动员各种资源,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同时也挤压和占用了本来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因此短期刺激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巨大的。 政府为确保增长目标,推出2年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3月份又批准了9500亿元财政赤字以及一揽子减税计划,同时确定了今年新增银行贷款达到5万亿元以上,广义货币增长达17%左右。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银行新增贷款今年1、2月份分别为1.62万亿元和 1.07万亿元,3月份估计达到1.87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合计为4.56亿元,已经完成全年的91.2%。新增银行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官方基调,为信贷规模的继续扩张扫清了障碍。预计今年新增贷款可能达到6万亿元,如经济形势仍无显著改善,政府有可能进一步通过行政干预扩大贷款规模。近期中国银行业这种信贷扩张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并且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大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由政府主导确定的大型建设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论证不够充分、比较效益低下甚至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益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19家商业银行5000万元以上客户的贷款集中度达到60%,而市场通常的标准是大客户贷款应保持在40%左右。根据以往的经验事实,政府掌控的大型项目,除效率低下,还存在较为普遍的腐败与浪费现象。银行信贷的大规模和过于集中的投放,可能产生大量的坏账,并积蓄显著的金融风险。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陷入经济危机之中,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主要集中在与出口产业相关的经济领域。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充其量不超过30%,而70%以上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长期高速增长所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缺陷所造成的。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如何主动地寻求和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未来经济繁荣的前景取决于诸多变量,具体要看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单位能耗是否逐年下降(至少并未显著上升),产品附加值是否明显上升,多数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专利发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已经形成,并已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我判断,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U字型的底部,并且可能还要继续徘徊和调整相当一段时期,即便宏观数据呈现乐观趋势,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然不容乐观。因此,中国经济真正走出低谷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当前应当把消费需求刺激政策建立在提高产业工人、农民和服务业从业者的收入为着眼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础之上;构建以低收入群体和工薪阶层为保障重点的社会安全保障网;改革现行财政模式,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确立和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国策,为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的转换奠定基础;大幅度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在缩小政府规模、削减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逐年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比重。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为中小民营企业落实普遍平等的国民待遇和产业政策,扩大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