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锅庄跳起来 《散户的最后一课》会跳起来的苹果



前面讲到股票的价值,这其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中经常上蹿下跳引得无数股民脸上的表情像走马灯一般变化的,都是股票的价格。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价格呢?

有一个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说,如果你能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与“需求”,那么你就把它培养成了经济学家,由此可见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大意义。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它的价格也是由供需来决定的。如果卖股票的人多(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卖的股票的数量多,因为人多未必股数大),那么相当于股票的供给加大,股价会下跌;而如果买股票的人多,则相当于股票的需求增加,股价会上涨。但这相当于没说,因为这又会引入另外一个问题:什么影响着股票的供给和需求?

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

说这个问题复杂,因为我可以列出一大堆因素,它们都可以影响到股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银行利率、资金充裕程度、经济周期、大众心理、小道消息……国外有好事者甚至把股价的波动跟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作过专门研究,然后根据太阳黑子的变化来预测股市。想象一下有人拿着天文望远镜对着太阳晃了几下,然后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告诉你:“太阳黑子今天非常活跃,股市近期将要大涨,赶紧去买股票吧!”——你是不是想抢过天文望远镜来砸他的头?

正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非常多,所以股市似乎跟天气一样,存在着蝴蝶效应。这个定律说的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一下翅膀,会造成一个月后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来看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案例:英国有一家银行是上市公司,它的总行装修得气派奢华,在大厦边有一圈像屋檐的设计,上面是各种各样那种在国外常见的扭胳膊拧腿的雕塑,这本来也是件正常不过的事,但这个大厦的设计师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这会在后来惹出大祸。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许多人到这家银行的屋檐下避雨,人越聚越多,远远望去像一条排队的长龙。这时不知道哪个路人突然发挥了可怕的想象力,认为这些避雨的人是在集体取钱,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挤兑”,这可是银行最大的噩梦。这个谣言一下子传开来,人们都以为这家银行出了问题,它的股价应声下落,而股价的下跌更让人们相信了传言,在这家银行有存款的纷纷去取钱,形成了真正的挤兑……有谁会想到一场大雨会冲垮一家银行的股价?

因为股价变化如此的扑朔迷离,有的经济学家就干脆说股价纯粹就是一个心理预期因素的反映,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它就可以值多少钱——是不是很像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博傻理论”,就是说我花很高的价钱买了一只股票,你认为我傻?不要紧,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傻,他会花更高的价从我手里买走,我还是有钱赚——一个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理论在短期内是成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那波让很多人兴奋得快要抽搐的牛市了,当“中石油”(601857)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第一大公司、“工商银行”(601398)超过花旗银行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银行、“万科”(000002)变成全球第一大市值地产公司的时候,你真的会相信我们的这些公司值这个“世界第一”的价格吗?除非你真的是“很傻很天真”,不然不会相信这样的神话。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继续推高股价,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总相信,这不是最高点,还会有人来接盘,于是股指继续高攀,直到6 124点的天位。

|www.aihuau.com|

如果股价真的是由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决定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观测大众的心理就可以在股市中稳操胜券?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在实践中没有比预测大众心理更难的事了。牛顿够牛了吧?结果还是在股市中亏得灰头土脸,最后只能酸溜溜地自嘲:“我可以计算到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到大众的疯狂。”为什么牛顿有这么高智商又有这么吉利名字的人都不能预测到股价呢?你可能会想到前面那家倒霉银行的例子,但那只是极端案例,是小概率事件,大众心理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在于你预测的对象是会学习、变化的,所以没有规律可循。

牛顿研究的物理世界与股市不一样,在他研究的那个世界里,科学定律可以被重复验证。比如由于存在地心引力,苹果会从树上垂直落到地上,不管试验多少个苹果,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知道这条定律之后,我们路过苹果树下就要小心,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牛顿那样幸运,被苹果砸中了还能发现科学定律而没有得脑震荡。不可想象这样的情况——我们看见地上有一个苹果,正在不以为然的时候,它突然跳起来砸在我们的脸上,然后顽皮地哈哈大笑说:“小样,你以为我就不会跳起来吗?”——因为苹果是没有学习能力的,它不可能根据我们的位置来变换它运行的轨道。而股市不一样,股市的参与者跟我们一样,都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他们就像那只会跳起来的苹果,根据历史经验、对手的行动等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博弈论”(game theory),既然本书的目的不是打算教你混个经济学学位,就不详细讲这个理论了。你只需要认识到,参与股市的人都与你一样智商正常(我通常是假设他们的智商比我还高),你所能依据公开信息作出的判断其他人一样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把这条定律叫做“博弈定律”。这里我再一次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放心,做完这个记号你就可以把你的笔扔掉了,我不会第三次提出这个要求。“价值定律”与“博弈定律”是本书理论的两条最基本的定律,绝大部分结论都是由这两条定律演化而来的。

根据“博弈定律”,因为人具有学习与应变能力,所以股市中会存在一种“规律自动失效”的现象。简单地说,人们如果发现了一条股市涨跌的规律,那么这条规律被发现以后就会自动失效。2007年曾经有人对大盘的几次单日大跌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几次大跌时间间隔都是26天,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大盘跟女性一样具有较为规律的生理周期,并预测出大盘的下一次大跌是2007年6月11日。结果如何呢?那天大盘显然得了生理周期紊乱的“妇科疾病”,上涨了2.11%。很清楚,如果大家都预期6月11日会跌,那么人人都会在这个日期之前出逃,规律便自动失效。显然,股市是最不能容忍教条主义的地方,《孙子兵法》中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倒是对股市的一个好总结,所以反复亏损的老股民会调侃地说“傻瓜次次不同”,意即每次上的当都不一样。

所以总结起来说,如果有利好,那么市场上所有的人都会调整对股票的估值,价格会直接到达充分考虑了利好因素的水平,如果有利空则恰好相反。在到达了这个充分考虑了利好或利空因素的水平之后,便是无数大众的心理博弈,而这是无法预测的。要明白这种预测的不可能性,你只需要想象一下这个事实:实际上,市场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在两个意见相反的人之间达成的,买家认为股价要涨,否则他不会买;而卖家却认为股价要跌,否则他也不会卖①。——你能说得清楚股价到底是会涨还是会跌?

这种股价在短期内不可预测的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随机漫步”(random walk)。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认为这只是理论上的空谈,那么我再给你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实验。在我进入证券行业之初,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每天开盘前看完三大证券报,并根据掌握的所有信息对今天的大盘做一个涨跌预测。一个月的实验下来,正确率大约是55%,错误率为45%。我盯着这两个数看了好久,突然想到,这个结果其实跟抛硬币没有两样啊!如果正确率与错误率有极大的悬殊那该多好——哪怕是错误率特别高也好,比如错误率是90%,我反向操作也能赚大钱。——什么世道,想犯错误都这么困难!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的统计研究。你或许会说上述实验只能说明我的水平不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内“高手”的情况。中国证券网曾对三大证券报自2000年9月7日—11月14日所发表的各种形式的股评和荐股文章进行统计,并按荐股在有效期内的涨跌幅度评分,按统计者的话说,“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其实我一点都不惊讶)。按所列入的股评家人数计,304人中152人得的是负分,正好占50%;304人总共得了60.32分(每人满分为100分),平均得0.198分,接近0分。按所荐股票的数量计,在43个交易日中总共推荐股票4 937只(次),平均每只(次)得分0.012 2分,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个例子是华尔街的实验。你可能还会说国内黑嘴是被庄家收买,股评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的动机不良,并不意味着股价在技术上不可预测,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例子。美国几个经济学家在一间屋子里挂满了纸条,每张纸条上写着股票代码,然后找了一只猩猩(理论上它的智商应该比我们都低),让猩猩去扯纸条,它扯下来哪张纸条,经济学家就买入纸条上写的股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把猩猩所选的投资组合的业绩与市场上基金经理的业绩相比较,惊讶地发现它的成绩居然在整个基金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意味着美国基金经理的选股水平跟这个长毛光腚、憨态可掬的大猴子差不多!——天知道猩猩的选股标准是什么,也许它只是看哪个代码更像香蕉。如果说随机选股与经过刻意研究选股的结果差不多,那么就只能说,股价是随机变动的,所以刻意选股不能胜出。

最后一个例子是一个“股神”的事迹。伊莱恩·葛莎莉是美国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裁,1987年10月12日,她预测说“股市崩溃就在眼前”。两天之后,她更把胸脯拍得“砰砰”响,信誓旦旦地告诉美国一家著名的日报,道·琼斯指数很快就会下挫500点以上。一个礼拜后,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降临了。刹那间,她变成了媒体的宠儿。而几年之内,她就把她的名声转化成了一笔财富。她是怎么做的呢?按自己的预测来炒股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资金如潮水般涌入她创办的基金,不到一年就达到了7亿美元,只收1%的管理费,她一年就入账700万美元。此外,她还开始发表投资业务通讯,而订阅者很快就增加到了10万人。权威的预测形象让伊莱思·葛莎莉发了大财——但她的追随者们却没有这么幸运。据统计,她在1987—1996年间做了14次预测,只有5次正确,正确率为36%,连我都还比她多出几个百分点。由于她在股灾之后仍然看空,结果错过了此后的大幅反弹。直到1994年,她的基金持有者们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不声不响地投票决定终止该基金的运营。

说了这么多,运用到实际上来,“随机漫步”对我们有两点指导意义:

第一是不要去迷信“权威人士”的预测。以后谁再告诉你这只股票短线将要涨或是将要跌,你不要真的以为自己像武侠小说中掉到悬崖下的正直青年捡到了武林秘籍。我看到电视上的股评节目,很惊讶许多股民会问所谓的专业人士:“我买了?菖?菖?菖,后期该怎么操作?”还有些公司开发出什么炒股软件,打开电脑就能清楚看到所谓的“买点”与“卖点”,仿佛炒股是全天下最容易的事。让我不解的是,据说卖这些软件的人还赚了大钱——当然,利润的来源不是炒股而是软件的销售收入。你如果实在不相信“随机漫步”的理论,那么应该相信自己的常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如果那个人真有预测股价的本事,他早就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了,用得着这么辛苦穿西装打领带对镜头做表情来听你提问、两眼发黑地对着电脑屏幕编程?

第二是不要进行短线操作。很多散户热衷于频繁买进卖出,个别“高手”还喜欢做所谓的T+1(买卖两笔操作相隔一天)、T+0(买卖两笔操作发生在同一天),一万元的资金量一年可以做出几十万的交易量。他们对证券市场的贡献确实很大,给政府交了不少印花税、给证券公司奉献了很多手续费,没有他们,难以想象中国证券市场可以养活那么多闲杂人员(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操作的结果一般是牛市赚小钱、熊市亏大钱。当你在不断短线进出的同时,你很快就会发现,市场上似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暗暗窥视你的操作并总是跟你对着干:股票在你手里捏了几天就是不动,等你一卖出去马上就会涨;看着一只股票连涨了几天似乎会有大行情,结果你一按捺不住冲了进去立刻就开始跌。至于T+0、T+1的操作,顾名思义,那只会把资产规模从牛仔裤缩水到T字裤。

不过,股价短期无法预测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庄家(或者内幕信息知情者),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股价,从而他是可以预测的,这在“庄家”等章节会专门再讲。但是这个例外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有庄家的股票散户只会死得比“随机漫步”还要惨。当然,如果庄家是你大舅子,那又另当别论。

股价无法预测似乎让人悲观:这是不是意味着研究股票没有任何意义?不要绝望,股价在短期内无法预测,但对于长期而言还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股价在长期内终会向价值回归。

价值是人,价格是狗

股价在短期内完全由大众心理因素决定,而大众又是最容易被蛊惑而丧失理智的。如果大众过于乐观,或者说过于疯狂更确切,那么在短期内股价可能严重偏离其价值,这就会形成众所周知的“泡沫”。

历史最悠久的泡沫可能是17世纪初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当时的郁金香花茎卖到了天价。据说一位水手到荷兰吃饭,可能他跟我们中国的山东人一样,喜食大葱,当天吃饭时总感觉缺少点味道,恰好当时店主又不在场,就自己动手找到一颗洋葱来凑数解馋。店主发现后欲哭无泪,原来水手吃掉的是一个郁金香花茎,其昂贵的价格他就是打一辈子工也还不起,最后只能坐牢顶罪。——喜欢吃洋葱的同志们是不是看得一身冷汗?结果泡沫破灭的时候,郁金香花茎还没有一颗洋葱值钱。——可怜的水手,你实在是运气不好,要迟几个月再犯馋病也不至于遭此牢狱之灾了。

另一个古老的泡沫是英国的“南海泡沫”,就是这场泡沫把牛顿也套牢了。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是英国的一家特许贸易公司。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感觉它跟政府的关系不错,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它给英国国会的议员支付了大量贿赂。于是,英国人跟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一样,认为跟着政府的企业就有“肉”吃,于是,南海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并且,南海公司的董事是制造“新闻”的好手。他们不断给媒体透露各种各样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几乎全部都对南海公司极为有利,比如他们又发现金矿了、又拿到港口的经营权了等,当然,这些消息的真实性相当于我们当年“浮夸风”时“亩产万斤”的报告。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120英镑开始,最高峰时达到950英镑。乐极生悲,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发现股价实在是涨得太离谱了,再也没有信心把这个牛皮继续吹下去,于是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这在泡沫上捅了一个小孔,泡泡“砰”地破开,短时间内股价一泻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价位。

最后再说一个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国网络股泡沫。当时的网络股龙头是亚马逊公司,这家公司是做网络书店的,书没卖几本,亏损却是惊人,比它的亏损更惊人的是它的股价——它的市值反而超过了已上市实体书店的市值之和。为了沾点网络的光,当时的上市公司不管跟网络有多少关系,都想在名字后面加个“多吃糠(.com)”、把总经理的头衔换成“蛇一窝(CEO)”,只要这么一变,股价立即上升。当theglobe.com这家公司上市的时候,首日交易量创造了历史记录,股价从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当天一举突破10亿美元,而它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只有区区270万美元。公司的两名创业者(十几岁的小男孩)路演时,以新经济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志得意满地对公众说:“对买到了我们公司股票的人我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很不幸。”不过,一年过后,他们的话就得反过来听了,那些“幸运者”很“不幸地”被套牢了。网络股泡沫虽然号称“新经济”,但还是避免不了跟老泡沫一样的结局。代表网络经济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达到5 000点的巅峰后,开始大幅度调整。2002年,该指数最低1 108点,相对最高点,3年跌幅达到78%。墙倒众人推,原来改名字的公司又开始争先恐后地要把名字改回去,讽刺的是,这次去掉“多吃糠”股价又还是会上升——可爱的上市公司,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你们辛苦了!

一个典型的泡沫形成的过程是:股市开始变暖,吸引资金流入,股价节节高升,财富效应扩散,这个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股价继续攀升,验证财富效应,原本还存一丝理性的资金也开始入市,股价进一步上涨……历史上的泡沫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一个过程②。但既然历史如此相似,为什么泡沫还会反复出现?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忘记历史的教训?这可能需要心理学家来给个解释。更为实用的,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来理解这个问题,回忆一下那段还记忆犹新的历史是有帮助的。如果说2006—2007年的股市在前半段是正常的价格回归,那么在后半段就进入了一个泡沫形成并吹大的过程:网络、电视、报刊上满是财富激增的报道,一时间仿佛人们都统一认识到,炒股可能是最快最轻松的发财之道,大量的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入股市,每天的新增开户数有几十万户,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集中进入股市,这还没有算上众多的已经开户但在上一次的熊市亏了血本、本来发誓金盆洗手但现在又重新入市的老股民。许多人甚至抵押掉房产、借高利贷去炒股,满仓的程度甚至到了不卖一手股票今天就吃不起晚饭。新发的基金一天就可以轻松募集到几百亿甚至千亿的资金,把基金经理都看傻眼了,不得不订出募集资金的上限,而不久以前,他们还在到处鞠躬作揖地求人买基金。那是一段全民狂欢的岁月,重仓的赚大钱,轻仓的赚小钱,空仓的也能赚点同情。大家都感觉自己身价暴涨,财务自由可能明天就能实现。在那个时候,中国股民达到了集体高潮,发出了“死了都不卖”的嘶喊。

根据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泡沫的主要推手是巨大的财富效应,说得通俗点就是看见别人在股市赚了钱自己会两眼发红。我无法去统计有多少人是因为看到朋友赚钱而开始盲目地进入这个市场的,但在我认识的非专业人士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如此。当邻居炫耀他不到两个月身价已经翻了一番,昔日的好友打电话来说他的资产数额又多了一个零而且是在小数点之前,有几个人能够依然保持理智?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惊呼:上帝啊,你是不是近视眼?这家伙没有我聪明、没有我勤劳甚至没有我帅,他都能发财为什么我却不能?于是乎头一昏心一横,也慨然杀入股市。待到泡沫破灭、市值烟消之后,可能会更质疑上帝是不是得了白内障,却没有想过审视反省自己当初的行为。虽然说贪婪是人的天性,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可以箪食瓢饮还乐得屁颠屁颠。但是经过一次失败,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人性弱点,极其努力地去克服它,避免类似的错误重复出现。很多时候,炒股比拼的不是智力,而是定力。

但只要是泡沫,它就有破灭的那一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到脱离基本面的收益,人的心理预期是重要,短期内“文革”式的理念可以吹大泡沫,但吹得越大,离破灭也就更近了一步。在长期内,股价必然向其价值回归,这也就是我在前面为什么说股价的波动既简单又复杂——说它复杂,因为它复杂到短期内不可能去预测;说它简单,因为它在长期内必然向价值回归。

那么,为什么股价在长期要向价值回归,泡沫必然要破灭呢?主要原因有:

一是总会有些清醒的人。记得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在短期内骗到所有的人,也可以在长期内骗到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长期内骗到所有的人”,人是如此,股票也是如此。随着股价与价值的偏离越来越大,总会有一些人理智尚存,发现问题而开始抛售股票,从而引起股价下跌、泡沫破灭。有趣的是,观察历史,发现这些最早清醒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内部人(简单地说,就是对公司基本面、内幕消息等最清楚的人)。比如,南海公司泡沫的破灭就是因为公司高管开始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惊人地相似,2007年的时候,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刮起了一股高级管理人员辞职的风潮。难道是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突然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放着高管厚禄都不要?不要那么天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博弈定律”——这些人能坐到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上,说明他们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的爸爸比一般人要精明得多)。因为现有法律对上市公司高管买卖股票有严格的规定,而当他们离职满半年以后,就不再受这些规定的约束。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通常都有较大数量的股份,当泡泡吹得那么大的时候,卖掉股票的钱足够他们下半辈子开着私家游艇周游世界了。这种情况下,不辞掉高管的职位去卖股票简直就是对不起股民烧钱吹泡的深情厚意。

 欢乐的锅庄跳起来 《散户的最后一课》会跳起来的苹果
二是现实会对人们的预期进行修正。根据“价值定律”,买股票就是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一个泡沫的形成诱因,通常都是因为预期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会大大增加,而等到上市公司真正拿出成绩来时,可能会与预期大相径庭,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质疑当初的定价。比如,100元的股票,这一两年每股只有0.1元的利润,把利润全部分红其收益率也不过才0.1%(还不算扣税),那你还会觉得这只股票值100元吗?

三是吹大泡沫的资金总有枯竭的一天。你可能会说,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理智,人们也始终不关心基本面,那是不是泡沫可以永存下去,从而实现人人有钱赚?这个愿望虽然美好,但不可能实现。股价的上涨总是需要资金来推动,简单的逻辑是,如果交易的股数不变,那么股价越高,需要的资金也就越多。所以股价的上涨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来作为支撑。而资金是有限的,当再没有新的资金入市的时候,股价也就到了顶。这好比一只烟花火箭,在它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燃烧火药作为动力,当火药燃尽的时候,它也就开始掉头向下了。

当然,股价不仅有高于其价值的时候,也有可能低于其价值(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安全边际”,在后面的价值投资一节会再详细讲)。但不论怎样,它在长期内都会向价值回归。著名投资家安德烈·克斯托拉尼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价值是人,而股价是狗。喜欢遛狗的人都知道,狗比人精力旺盛,它一会儿在人前面好远撒尿以资纪念,一会在人后面跟异性狗调情。但无论如何,它最终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股价在长期内会向价值回归,这是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0296.html

更多阅读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 难忘的一课作文

《难忘的一课》说课稿西河镇中心小学严冰香一、说教材《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

二等奖作品: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从文学经典的角度出发作者:李颖“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的文字总是藏着最真的情,最深的痛。”就那么一句读者的点评,我开始喜欢上白先勇的作品。因缘巧合知道了有白先勇这位被誉为“最后的贵族”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余映潮最后一课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之一梅洪建 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教材:人教版初一下册说明:借班上课,两个课时。这是一堂“三个纬度构建文本教学”的公开试验课,笔者试图抛开传统对课文阐释性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习读书方法,领悟作文道理

转载 《散户操盘实战兵法》笔记第一章:左右逢源

学习原文地址:《散户操盘实战兵法》笔记(第一章:左右逢源)作者:咖啡豆第一章  左右逢源1、什么叫左侧交易与右侧交易:底部与顶部未明确前,就买或卖,就叫左侧交易;相反行情明确后再进行操作就叫右侧交易。2、左侧交易与右侧交易谁优谁劣:左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主人公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各邦中最大的一个军事封建王国)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指望通过

声明:《欢乐的锅庄跳起来 《散户的最后一课》会跳起来的苹果》为网友只知念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