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行业群体,江赛春领衔的德圣基金研究中心以单只基金为样本,亦对所有基金的择股、选时能力做了近3年的跟踪分析。
该研究中心对基金两项能力评估采用经典的CL模型,以周净值增长率序列,对过去各年份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选股能力指标>0,且数值较大,说明选股能力强;择时能力指标>0,且数值较大,说明择时能力强。 数据结果让人意外,择时或择股单方面能力突出的基金业绩排名并不显著:2006年度(全年上证指数上涨133%)择股能力排名前三位的基金分别是:世纪分红(选股能力指标:0.7722)、南方稳健(选股能力指标:0.6287)、中海成长(选股能力指标:0.4964),这三只基金当年业绩排名位列77、90和78,仅在行业中流水平;择时能力前三位的基金分别是:南方积配(择时能力指标:0.0093)、基金泰和(择时能力指标:0.009)、基金科汇(择时能力指标:0.0078),当年业绩相对较高,但亦不突出。 对此,一位基金研究员分析:“基金的选股能力和选时能力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使基金经理有能力做出明智的股票选择,但同时又被不恰当的时机选择所抵消,更深的可能是他们缺乏更多的有关组合投资管理的系统思想,顾得了头顾不了脚。” 2007年,择时和选股能力靠前的基金当年业绩均表现优异,择股能力前三的建信优选(选股能力指标:0.8224)、国泰精选(选股能力指标:0.73)、汇添富优势(选股能力指标:0.7159)净值增长率分别排名第44、38、26。而择时能力排名第一的华夏大盘基金更是2007年基金业绩状元。 2008年,遭遇单边下跌势行情,依据“自上而下”选股策略的基金大获全胜,在择股及择时能力指标上亦体现明显。刚刚过去的2008年,择股能力指标排名前三的基金出人意料的是易方达50、中邮优选、国海弹性,其中,易方达50是一只被动选股的指数基金,而中邮核心更是去年排名垫底基金,第一名择股能力数值更是从前2年的0.8直线下降至0.2345。 择时能力前三的基金表现突出,金鹰精选(择时能力指标:0.012)、华夏精选(择时能力指标:0.01)、荷银成长(择时能力指标:0.009),业绩分别排名15、16、12。 近3年,所有基金择股能力指标行业平均值分别是0.047933、0.2716、-0.00966;择时能力指标平均值则为0.00216、-0.00252、-0.0000937,连续两年的负值使得基金加仓或减仓的行为成为研判大势的反向指标。 基金择股与选时能力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基金经理选股毫无章法,选时完全撞运气的事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基金业绩无持续性可言,该结论亦有研究数据佐证。 基金择股与选时能力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基金经理选股毫无章法,选时完全撞运气的事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基金业绩无持续性可言,该结论亦有研究数据佐证。 安信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任瞳于近日发布基金业绩持续性跟踪报告,报告以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为考察区间。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基金业绩持续性不显著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国内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的多变性,其二是国内基金管理人投资风格的易变性,其三是国内基金行业人员的频繁流动特征。这三点结合起来,可以部分解释国内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缺失,即,国内市场仍然具备鲜明的新兴市场特征,波动剧烈、风格轮转以及主题变换频繁,同时,国内的基金行业发展时间不长,管理人并未形成自己固有的投资风格,也常常不能按照基金产品的契约进行投资。 我们熟知的巴菲特擅长“自下而上”,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价值投资;而索罗斯擅长“自上而下”,游历诸国,豪赌宏观经济。两人虽仅各自掌握其中一种投资艺术,但投资业绩却都为众人所景仰。 中国基金应该“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的争论仍在继续。仔细推敲,也正因为中国基金经理们对于任何一种投资策略都并不擅长,才导致风格的飘忽不定,“行业的浮躁致使基金经理无法静下心修炼内功,真正确立适合于自身的投资理念,从而导致择股与选时能力皆不具备,业绩的非持续性成为必然。”一位基金研究员感慨道。(予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