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2号的职能不应被矮化
如果中投2号只做权宜计,只是名义上把企业划转进来以完成物理上的叠加,而不能产生化学反应及协同效应,则是对中投2号职能的矮化 在传闻国资委将要成立新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第一时间,业内人士及媒体便将“中投2号”的名字送给它了。 这个名字似乎很适合,它跟1号确有本质上的相似。 首先,两者都由政府机构操盘资本。中投不用说,因为巨额外汇储备无法化解,财政部希望建立投资平台,而中投2号无疑也是国资委的操盘手。 另外,两者的直接运作手法都是股权买卖。 于是,“中投2号”一夜间在业内耳熟能详,迅速得到认同。大家都乐意以这个名字代替拗口的学名: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然而,细细推敲之下这一称谓似乎又不尽合理。 明事者认为,其实两者相距甚远。 一是中投规模甚巨,注册资金达到2000亿美元;二是中投的主要功能是海外投资。 中投2号的注册资金充其量是每年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大概是500亿人民币,一是没有能力做大手笔投资,更重要的是,国资委也并没有打算作为海外投资平台之用。 从这个方面看来,又似乎毫无可比性。 在似与非似之间,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中投2号是否会重复1号的命运。中投的海外投资业绩目前饱受质疑,已公开的3笔海外投资尚无一笔有盈利希望。 “我们是那只大肥兔子。”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曾如是自我解嘲。 中投2号能否避免1号的命运尚不得而知。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难言乐观。 其一,中投2号似乎是临时应急的产物。 目前,国资委正头疼的是如何实现当初承诺,缩小管辖范围,到明年将央企数目从现在的138家减少到80—100家。 市场有人分析说,成立这家新公司,一来,可以把中小企业划进去,变成中投2号之下的子公司,从而快速减少数字,国资委至少可以圆了当初的承诺;二来,使国资委整合和重组企业可能更方便快捷。 这似乎是两全之策。 的确,国资委成立5年来,我们所见的是,尝试了种种手段,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并没有达到预期。而今,任务艰巨,时间只剩下不到两年,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却需要减少至少38家央企。 这项工作谈何容易?可以看出的是,容易重组的央企早已经重组完毕,剩下来的不是一些强势企业就是没人愿意啃的骨头。 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国资委未必能随心所愿把这些企业顺利划转进去。 当然,强势企业主业突出,经营特点明晰,国资委无意亦无必要整合,抛开这些,难啃的骨头包括:整体上市后存续企业资产;主辅分离、清产核资剥离出来的资产;破产关闭企业资产;公共职能资产;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规模小、非国家控制且无法进入行业前3名的企业;中央债转股企业。 目前来看,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把自己装进这个新成立的平台。 原因可以理解,谁都宁为鸡头,不作凤尾。 国资委目前必须要克服的困难是让目标企业进入资产平台。如果不能令企业进来,再好的操作设想均是徒劳。亦不能真实完成缩减央企数目的承诺。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详细的资本操作方案和企业重组目标并执行之。 如果中投2号只做权宜计,只是名义上把企业划转进来以完成物理上的叠加,而不能产生化学反应及协同效应,则是对中投2号职能的矮化。更难言这种形式上的改革会对央企及各地国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