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这次中央电视台“破例”报道温家宝遭遇鞋袭事件,不是打破惯例,而是一种恢复常态。
撰稿·季天琴(记者)
在我看来,国内主流媒体对温家宝遭遇鞋袭的报道大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不够及时、直接。不少媒体是等海外媒体广泛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回答问题时,才对此事件做了回应,很多媒体的第一消息源似乎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从这个角度说,新闻报道没有采纳直接消息源,而是间接或二手消息源。
二是不够全面、完整。国内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对整个鞋袭过程比较简略,电视画面上没有看到鞋袭者的面孔和动作,可能跟当时直播拍摄的镜头有关,但既然是一个突发事件,应该完整呈现事件全过程。从目前的报道看,事件本身的叙述比较简略,而主要以中国政府的表态、温总理的临危不乱、英国官方的道歉为主。
总的说来,还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报道立场。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事件,报道与传播当然得遵循这个立场,只是,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角度看,还不够全面、完整,公众可能对相关事件的信息获取还不够充分。
说到不够全面和完整,跟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此事件的消息源相对单一也有关系,目前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官方消息,鞋袭者本人、现场听演讲的人、英国以及西方媒体的主要评论、中西方不同学者的观点等,来自这些消息源的叙述和评论还是比较缺乏。总体上,我们看到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还是有所自缚手脚的。
三是非正式渠道传播之热。这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中国公众的关注度很高,除国内主流媒体之外,也有不少非正式渠道可以获取此事件的有关信息。比如,通过外国媒体的中文网站、网友博文,youtube还可以查看相关视频,都可以对此事件有所了解。这是一个趋势,中国公众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不同渠道、而非单一的国内主流媒体,获取资讯。
所谓这次中央电视台“破例”报道温家宝遭遇鞋袭事件,不是打破惯例,而是一种恢复常态。过去对这样的领导人在国外遭遇不礼貌的报道的确很少,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从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遭遇的干扰、抗议等,这些报道其实本质上都反映了一点: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中国事件、中国政府都可能遭遇不同的声音。
从这个角度看,报道“不同声音”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外,为什么是恢复常态呢?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是要求公开、透明,而非控制、选择,在世界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如果还沿袭过去陈旧的模式,必然遭遇更多传播危机和形象挑战。
对于正在不断强大的中国而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外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去学习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所以,这次对报道领导人在国外遭遇的尴尬,我认为是尊重传播规律、改变宣传策略的做法,也是积极争取国际舆论主导权。-
炫目温式外交
温家宝的外交风格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具有的务实、自信、健康的国际形象。
撰稿·和静钧
在瑞士伯尔尼的莱茵河支流河畔,一位来自东方的领导人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在晨跑;次日早晨,这位领导人出现在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公园,健步跑过公园小路;再次日的第三个早晨,他现身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迎着晨光,又开始以跑步来晨练。不论在哪儿跑步,他不时停下来,与当地市民打招呼、交谈,接受记者采访。
亲民外交
67岁的温家宝“看上去敏捷、精力充沛”,他一以贯之地承袭自己的风格,就如2007年那场对日“融冰之旅”,通过亲民外交把友谊传达给日本普通民众一样,这次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出访欧洲,通过近距离与当地民众接触,给正笼罩在衰退阴霾的欧罗巴市民们传递去了中国式特有的“信心”。
亲民外交是一国自信心的展现,它冲破了官对官僵硬对等关系的外交模式,把外交活动延伸到非官方领域,承认民意是主流政治的基础,使亲民外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不仅能实现“外交为民”的理念,也能改善国家形象,增进国家软实力。欧洲舆论都给温家宝总理的“亲民外交”亮出了高分。著名时政评论家阮次山指出,温家宝总理的亲民外交,用柔软的姿态直接向外国媒体和民众展示大国总理的务实、自信、健康的形象和态度,以普通人的身份和情趣,身体力行地消解在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之音。
2007年4月访日时,他在晨跑之后与日本百姓一起做伸展运动,抽空与日本大学生一起打棒球,而且还盘腿坐在榻榻米上,跟普通农民长浜全家祖孙三代一起喝茶聊天。
亲民外交并非是个信手掂来的外交招数,亲民外交与领导人的特质和人格力量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作用。有些领导人就曾遭遇过“亲民外交”东施效颦、适得其反的尴尬。法国总统萨科齐一时兴起,也来亲民,一脸“坏笑”走到一堆记者跟前,谈着谈着,就对记者开始破口大骂,亲民外交成了“恶民外交”。英国首相布朗有一次在与市民面对面对话会上,回忆起其夭折的子女竟泪流满面,结果民众不领情,认为布朗故意搬出逝去子女来博回民众对其政治上的支持,是别有用心的“不良”举动。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有个“亲民外交”不成功的案例。默克尔有次一改呆板的穿着,一身低胸装,出现在挪威国家歌剧院开幕典礼上。由于“超限”低胸,不仅“晕倒”欧洲众位男性领袖,也引来媒体一阵嘲笑。
最失败的“亲民外交”可能就数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总统夫人,她在香港居然抡起拳头揍记者。这些“粗鲁”举止,通过媒体大量报道,毁坏了国家形象。
智慧外交
智慧外交是温总理的一大特色,这来自他的博学和思考,是不可复制的。正如与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梅尔茨一共会见记者时,温总理恰到好处地引用了瑞士著名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话从而引起在场瑞士记者共鸣一样,温总理总能在巧妙的时刻在关键的场合把外交亲和力指向充满智慧的东道国文化上,从而拓展了双边交流的渠道,起到一般外交手法不能起到的效果。
有关温总理智慧外交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在英国,温总理说,他是带着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著作来访问英国的。他多次引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里的观点,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倡导国际社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科技和道德的力量携手合作,战胜这场金融危机。
温家宝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是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亚当·斯密曾就学的经济学院,同为苏格兰人,算是老乡和校友。布朗对温总理赞不绝口:“温总理比亚当·斯密还了不起,不仅是经济学专家,而且是道德伦理学家。”
在1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天空飘起了雪花,温总理引用了一句中国的古话“瑞雪兆丰年”,显示了总理的乐观主义人文情怀。总理还在德国不同场合连续引用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和歌德的充满乐观精神的名言名句。
务实外交
如果说亲民外交和智慧外交是温总理极具个性特征的外交风格,那么,温总理一贯倡导和践行的务实外交则是结合了国家实力后,经过领导者的战略判断,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长远目标出发,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兼有个性特征的对外活动。
务实外交的成型,使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不受一时一事的影响,务实、坦率地处理看似棘手的问题,在涉及安全、经贸、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进行全方位外交。务实外交属于现实主义,与西方所追逐的价值观外交的理想主义形成对比。
他在首次访美时,以“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观点,向美方传达了他的务实态度。在2007年的访日“暖冬之旅”中,他更是以友好和诚意,与日方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战略互惠关系”, 把中日关系带回到正常、友好的轨道。2006年4月,温总理成功访问了澳大利亚,双方签署了涉铀协议,突破了中国能源外交的瓶颈。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不仅重创欧洲经济,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经济。中国总理15年后重返达沃斯,提振了全球共同抗击经济危机的决心。以往春节时,这位亲民的总理总是出现在煤矿、灾区或农村,与普通民众一道过年,而今年,中国总理选择春节大年初二远赴欧洲,显示了中国对中欧关系的重视。虽然每个行程停留时间不超过56小时,但外交成果丰硕,不仅激活了中欧一度“冷却”的关系,而且双方签署了一大批务实型协议。这次访欧,也和温总理2004年访问俄罗斯和中亚、2007年访问东亚一样,是一次富有成效的访问。
柔性外交
这体现了温总理温情的一面。在英国访问的2月2日,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剑桥大学校长考虑到恶劣气候,就打电话来建议温总理把计划中的剑桥大学演讲改为视频演讲,通过视频,剑桥礼堂的听众也一样可以倾听到来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领导人的声音。
但总理还是不顾风雪,冒着严寒,驱车数十英里,按时来到剑桥大学,“这让剑桥人十分感动”。
2003年底首次访美时,温家宝一番“不是为打贸易战而来,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说辞,颇受美国人赞赏。他在其间的一次演讲中这样告诉美国听众:“我是很普通的人。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我想以这样的精神来与在座的朋友们对话。”
当他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有一位坐在前排的金发女学生突然站起来,手持标语,高喊口号,温家宝微笑说:“请允许我继续讲下去,我不会受到干扰。”现场师生立即报以热烈掌声,折服于温家宝的儒雅风度。(作者为国际政治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