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三年前,一场颇为轰动的官司之后,李开复带领谷歌风风火火地开始闯中国。三年之后,李开复依然是那个李开复,谷歌中国却至今没有火起来,依旧在百度身后打转,缺少了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应有的霸气和锐气
2005年7月,经历了“七年之痒”的李开复动了挪窝的念头,毅然离开微软,加入谷歌。让李开复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挪窝引发了一场颇为轰动的官司。 2005年7月20日,微软指控谷歌和微软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认为李开复掌握微软的有关商业秘密,比如搜索技术及在中国的商业策略等,有可能损害微软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因此,要求获得经济赔偿。 五个月之后,微软公司突然终止了对谷歌和李开复的诉讼,并表示:“三方已经达成非公开协议。”因为是“非公开”,外界对于协议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今天再看那场官司,其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官司让谷歌和李开复名声大噪,为谷歌进军中国内地进行了很好的舆论造势。 初来中国,“强龙”难抗“地头蛇” 谷歌,在美国家喻户晓。但初到中国内地,却有些步履维艰。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个“地头蛇”百度,在短期内,强龙难压地头蛇2005年7月,李开复加盟谷歌,出任中国区总裁。
对于当初离开微软选择谷歌的缘由,李开复早已不再回避。“我在微软工作了七年,同一个工作做了七年,能学习的地方已经不是很多了。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看到了互联网企业的生机。我的许多朋友在加入谷歌后,原先那种心力交瘁的状态都消失了,他们上班就像在享受,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 于是,在得知谷歌要在中国内地设立公司后,李开复主动给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发了一封邮件,明确表示有意参与谷歌到中国内地发展的计划。“我不会在我70岁的时候,因为看到谷歌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而后悔在我43岁那年没有写那封E-mail,不会后悔为什么我写好了E-mail却没有勇气发出去。”李开复说。 与其他许多跨国公司一样,谷歌进入中国内地,也遇到了“水土不服”问题,业务的开展并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顺畅。最主要的是,中国有个本土的百度,致使谷歌这个后来者难以居上。 为了改变困局,谷歌放弃了既定的高端路线,转而向低端市场倾斜,并且放下身段,在市场、渠道等方面采取了跟随百度的做法。但李开复并不承认百度是谷歌的竞争对手,他说:“谷歌做什么,与百度没有任何关系。互联网行业与别的IT行业不同,百度与谷歌之间并不像微软和MIC这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和百度,谁做得好,用户自然会向谁倾斜。当用户发现另一家做得更好的时候,又会重新选择,两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会有重叠。”与谷歌相比,百度是“地头蛇”,早已在用户中混了个脸熟。特别是近几年,百度通过百度贴吧、知道、空间以及即时通讯等产品,已经成为内地最具人气的社区门户。相比之下,谷歌的内容要单调了许多。
粗略计算,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三年多以来,谷歌中国先后发布过谷歌拼音输入法、生活搜索、网站导航以及公交搜索等迎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本地化”产品,还结合地图搜索和热榜等产品推出了免费发送手机短信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给中国网民多少留下了些印象,但力度似乎还远不能与百度抗衡。提到百度的成功,就不能不提其立身之本——“竞价排名”的营销模式。简单地说,“竞价排名”就是:谁给的广告费多,就让谁的排名靠前;谁出的钱少,就让谁的排名靠后;谁要是不给钱,即使你在业内很知名,也可能被淹没在浩如大海的网页搜索界面中。这一模式让百度迅速占领了市场,但也招致了很多非议,最大的非议是百度将竞价排名与自然搜索结果混在一起。近日,又传出“百家网站集体状告百度”的消息。
对于百度的“竞价排名”,李开复没有进行正面评价。但他表示:“广告是广告,搜索结果是搜索结果。谷歌也有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但前提是提供客观公正的搜索。将搜索结果与广告分开是谷歌的一贯做法,我们从来不出售搜索结果。”李开复说,“我们只坚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网页搜索,这也是我这三年多以来坚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在李开复看来,在网络中最弱势的群体就是网民,“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在互联网上用户其实是弱势群体,因为他们不花钱,得不到利益,他们只是免费使用我们的产品。虽然他们数量大,但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整合他们的力量。谷歌要捍卫他们的权利,把网民放在第一位,这样,他们才不会被一些不正当的商业牟利手段欺骗或者误导”。李开复希望网民可以通过这件事真切地感受到搜索公正的重要性。 尽管百度的“竞价排名”引发了许多指责,甚至让百度惹上官司,但不可否认,这一模式让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坐稳了老大的位置。短时间内,谷歌仍难做到与之分庭抗礼。 总裁热衷演讲,是不务正业还是错位经营 谷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三年来,走得不急不躁,颇有些“胜似闲庭信步”的意思。而作为企业高管的李开复,却整日奔波于各大高校。他这么做,显然并不是仅仅喜欢教师职业这么简单
谷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三年多,走得不温不火、不紧不慢,除了那场官司,似乎鲜有大作为。但李开复本人并没有闲着,奔波于各大高校,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记者联系采访的近半年时间里,他除了开会就是在大学演讲。就在此次采访前的一个星期,李开复刚刚结束在中国内地5个城市14所高校的演讲。
李开复是一个企业高管,却更像一个大学导师。他给学生讲国外教育体制的利弊,还以自己为案例告诉大学生如何择业。据了解,李开复演讲的时候,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可以随时提问题,问题范围不限,李开复会一一作答。李开复深得大学生的推崇,甚至有学生逃课去听他的演讲,学生们一律亲切地称他为“开复老师”。
李开复热衷于教师这个角色。事实上,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高校担任管理工作。之后,即使在公司任职,他也没有停止到中国内地的大学校园进行演讲。他忙里偷闲游走在各大校园,和学生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李开复:“您为什么对学生情有独钟,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 李开复的回答是:“中国学生的可塑性最大,最愿意学习。中国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同时,中国学生的父母是在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比国外更严重。中国学生要面对不理解他们的家长、过时的教育系统、落后的老师、充满诱惑的社会以及名利当头的价值观等等问题。我深信:唯有更多学生得到自信、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和中国人才能够在这个世纪达到辉煌。”显然,李开复是把自己当成了大学生的引路人。 李开复毕竟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演讲上,看似不务正业,实则不然。据记者了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接触比例逐年提高,每天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比例已经高达97.6%。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校园市场的价值就是一座金山。李开复不知疲倦地在校园到处演讲无疑为谷歌拓展了潜在市场。 锡恩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姜汝祥认为李开复是在错位经营,他说:“李开复为什么花那么多的工夫在学生身上?他是在培养新兴用户,他知道,未来互联网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从这点来看,他错位经营的做法卓有成效。” 李开复很忙,既要管理公司,又要去高校演讲;既要上网回复学生的帖子,还要处理大量商务邮件,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陪家人。李开复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我有几个诀窍:第一,充分利用时间碎片。比如,在会议间歇的十几分钟,就可以上网回一个帖子;第二,两件事情一起做。比如,北京比较堵车,有些电话就可以在车里打,有些邮件也可以在车上回复。”这就是李开复说过的“2+2=3”的时间理论,两件事各需要两小时,但是,如果加在一起做可能只需要三小时。“我建议大家看一下史蒂芬·柯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常好的一本书。一定要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分清什么事情是必须单独做的,什么事情是必须陪家人一起做的,什么事情旁边有个人在也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周末的时间,可以在陪家人看电视的时候打电脑,让家人觉得你的周末都在陪他们,其实,你也偷偷地做了不少工作上的事情。”长久这样“一心二用”,李开复也有累的时候。但他坦言,“这是管理者必须要承受的事情。”
三年三步棋,2009盈利难
三年来,谷歌顺着搜索、盈利、创新的三步棋一路走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李开复认为2009年应该是谷歌中国的“盈利年”。但就目前来看,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谷歌闯荡中国,目标非常明确:先通过搜索盈利,继而进行产品创新。回头看看,三年过去了,谷歌还是跟在百度身后转悠。
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分析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一、搜索结果;二、盈利模式;三、产品创新。百度和谷歌的主业都是搜索。不同的是,谷歌是做英文搜索出身,对中文的理解和在中文搜索方面的资源没有百度充足,这可以说是谷歌的硬伤。大部分中国网民进行搜索时,特别是中文搜索,还是首选百度。 从盈利模式来看,两者都是靠广告获得收益,并且都采用了竞价排名的模式。不同的是,谷歌沿用在美国的做法,将竞价排名与百度明确区分,而百度将两者混在一起,且不论百度的做法得当与否,但它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另外,谷歌的销售策略也相对保守,主要在自己的网站上设计好电子表单,让广告主自行选择购买,然后用信用卡付款。百度则是主动出击,寻找代理商,并直接与广告主接触。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结果不言而喻——百度抢先一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广告代理体系,稳定了客户量。等谷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当然,市场一直在变化,百度的操作模式能否一直走下去,存在很大的疑问。从长远来看,谁输谁赢,还是得走着瞧。 在产品创新方面,谷歌似乎也慢半拍。谷歌在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时候有个提法“让用户尽早离开”,就是仅将搜索引擎视为一个工具,让网民搜索出需要的结果即可,谷歌一直都是这么规规矩矩做的。相比之下,百度似乎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它将搜索结果一一做成产品,通过贴吧、知道、百科等社区巧妙地把用户留在了自己的网站上,这样增加了百度的流量。 这也就难怪,李彦宏一再在公开场合表示:“谷歌是百度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在中国,他们打不过我们。” 对于百度的这些言辞,李开复似乎从来不作正面回复,他只表示:“谷歌有自己的战略战术。”据李开复介绍,从2007年开始,谷歌已经开始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号召力与一些门户网站结为战略联盟。此外,谷歌相继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纳入战略合作伙伴的行列。同时,谷歌开始大量投资或收购一批流量较大的本土网站,包括赶集网、265、迅雷、天涯等,顺利拿到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还通过植入广告搜索框,在客户端加入搜索工具条等获取盈利。不仅如此,谷歌还瞄准了门户网站。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谷歌提供搜索技术与广告嵌入,顺利拿下新浪、腾讯、中华网等门户网站。
这一连串的资本运作,让谷歌的流量比2007年增长了60%。
按照李开复的计划,2006年是谷歌的“创业年”;2007年是谷歌的“产品年”,主要开发谷歌中国的产品;2008年被定义为“普及年”,因为2008年谷歌的市场份额和使用率在提升,曾经因为谷歌网络不稳定而流失的客户回来了一大批,并且逐步改变了用户“外来的搜索不会比中国本地做得好”的思维定式。对于2009年,李开复认为应该是“盈利年”,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他依然坚信2009年是个收获的年份。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阶段,李开复要实现自己的盈利计划,就目前来看,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