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随着持续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年均GDP数字的持续保持稳定,我们对GDP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期待越来越高,成就感越来越强,各行各业对GDP数字的解读也越来越投入了。
而今,每每提起GDP,总让我们感到兴奋。那么,为什么我们对GDP如此青睐,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GDP呢? GDP常被看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国家对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非常重视。就进出口而言,将两者相抵的净额计入GDP,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像上海这样一座以建立国际贸易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己任的现代化城市,GDP增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现在,很多城市将GDP作为工作的最终指标,几乎所有行业乐此不疲地加入追逐“GDP”的行列,甚至连关系到民生的医疗、关系到未来的教育等,也不甘落后地参与其中。比如本应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业,随着各种“产值”的不断上升,各种“价码”的虚高,各种“分级”的细化和各种“业绩”评估的花样翻新,结果,“GDP”是上去了,但这些城市的老百姓却看不起病了,人才也相对匮乏了。有人说,如果连医院、学校等服务性机构也失去了原先的基本功能,将所谓的“产值”和“效益”放在第一位的话,那么其他行业“GDP”的产生,恐怕也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了。 这不仅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也偏离了GDP统计的正确轨道。如今,这些城市的“赚钱效应”凸现,但是,毕竟“制造”是需要“原料”的。为了钱,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动足了脑筋。就目前的状况看,那些“原料”的来源无非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社会,比如病人和学生及其家长;一部分来自政府,比如财政经费、补贴等;一部分来自其他,比如银行、企业或者个人等。但无论是哪部分,都能使“GDP”之风劲刮,而为了扩大“再生产”,把“产业”做大,有些人更是廓开“赚取利润”的路径,于是,我们常常就会读到一些见诸报端的词句,如:收受、盲目、隐瞒、虚报、造假、欺诈等。最后,无论单位还是个人,不但远离了商业的基本层面,而且连最基本的人性也丧失殆尽!GDP反映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它的增长是大好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我们该怎样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GDP增长的土壤,土壤肥沃了,就不愁长不出好庄稼。有人提议,应该把GDP指标从地方指标中取消,地方管卫生、教育、就业、环保这些硬性指标,只有让地方政府对环境和公共服务负起责任来,才能够彻底纠正并不科学的发展观。更有人排序,应该把我们的“心理健康指标”(如盲目、浮躁、轻率等)排在“经济指标”的前面。 这需要勇气和智慧。从某种意义说,也是考验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如何用行动改变自己、纠正自己。无可否认,当GDP变成了一个外型讨巧、内分泌失调的小胖墩时,我们的从众心理一定会觉得这个小胖墩的可爱多于隐患。其实,小胖墩本身没有错,错在养育他的人,一旦“养”多于“育”,后患就会无穷。(何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