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总会有几家企业陷入危机公关的忙乱之中。在近年被央视的3·15晚会曝光的企业中不乏知名企业,甚至是著名的跨国公司。欧典、诺基亚、分众传媒……这些曾经被曝光的企业有的品牌遭受重创,有的从此一蹶不振,有的已经从市场中彻底销声匿迹。3·15变成了个别企业的“鬼门关”,要想顺利过关似乎只有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危机公关的利器。

这是一个危机层出不穷的年代,很少有企业能够逃过危机的洗礼。正如美国一位危机管理大师曾经说过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两类公司——已经经历过危机的公司和将会经历危机的公司。”2005年经历危机考验的大多是跨国公司,那一年中索尼、雀巢、宝洁、戴尔等一向被视为学习典范的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公关危机。有咨询机构曾经估算,2005年跨国公司因公关危机在华至少损失了50亿元人民币。2008年经受危机洗礼的换成了中国企业。东航返航门、万科捐款门、康师傅自来水门、百度竞价门……再加上三聚氰胺给整个乳品行业带来的灭顶之灾,危机公关的能力一时间成为诸多企业的命门所在。 2009年,接踵而来的危机并没有给企业太多的喘息机会。因三聚氰胺事件首度亏损的蒙牛被自己曾经高调宣传的OMP再次击中。擅长公关和营销的蒙牛反应快速、出手果断,不断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澄清:OMP是安全的,蒙牛特伦苏是值得信任的。但这一次蒙牛遭遇的可能是一场更为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危机公关的利器对于身陷舆论谴责、市场失守双重煎熬的蒙牛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同样在公关危机中倍受打击的万科并不如蒙牛那样擅于危机公关,但他们却更擅于从企业内部的问题进行反思。经历了去年的“捐款门”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一次论坛上曾经这样反思道:“为什么2008年我个人和万科遇到了那么多的压力?我觉得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确定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万科有确定的底线,不行贿、不做暴利。这些我们做到了,我们洁身自好,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非常有信心。但是,个人在社会上出名了,企业在社会上的位置比原来重要了,你到底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引导?我们根本没有做好这样的参照系。” 扁鹊“治未病”的故事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真正医术高明的医生不是治病于病重之时,而是治病于发病之前。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危机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意外。危机公关的种种手段和技巧只能治标不治本地让企业求得暂时的平安,当下一次危机来袭时顽疾依旧,要么故技重施,要么换上一套更高明的公关手法。 更好的危机管理之道需要企业在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变革,随时发现产品品质、人员管理等方面潜伏的危机。毕竟,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