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到2010年,云南省将做到农民群众人均每年看上一本书,每季度看上一场戏,每半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每个建制村有一支群众性文艺队伍。|www.aihuau.com| 云南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要求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云南省专门建立“文化惠农活动专项资金”,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全省农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基本权益。 云南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到2010年,云南省将做到农民群众人均每年看上一本书,每季度看上一场戏,每半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每个建制村有一支群众性文艺队伍。 云南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专项资金要根据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要统筹安排,集中资金,突出重点,不搞平均分配。在年度项目计划的安排上,云南对认真开展农村文化惠民工作、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群众文化活动基础、比较重视农村文化惠民工作的地方采用整体推进的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边境地区、藏族群众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并在各州(市)之间实行适度平衡。省财政厅和省文化厅定期采取不同方式对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的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考评。一些思考>>>>>>思考一:政府考绩不要只为政绩而填充数据 很多数据有时真的让人迷糊,不但是老百姓,甚至官员本身也犯迷糊。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据到底何用?设计数据到底为了什么? 设定这些数据指标合理?合伙逻辑? 2009年5月,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到2010年,云南省将做到农民群众人均每年看上一本书,每季度看上一场戏,每半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每个建制村有一支群众性文艺队伍。 这些本来无可厚非。关键是设定的饿数据是否合乎地方实际。地方扫盲程度和老百姓素质才是支撑这些数据的关键点。 如果当地地方扫盲程度很低,老百姓素质不高。赶鸭子上树,就不是我们能做到的。农村很多农民兄弟真的连字都不认得,那么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设定人均数据指标有有什么意义。
![执政思考系列之2:数据如果不代表实质,只能是摆设](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302818700002.jpeg)
思考二:数据考绩如何还实际于老百姓需求 很多数据,搀杂的水分,其实我们都肝胆相照,只是因为时势造就人们的“闭眼”哲学,导致数据越来越不靠谱。 所以,实事求是,才能还实际于老百姓需求。但当前实事求是这个语词离我们确实太遥远,特别是老百姓只能望词兴叹。 这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有一种浮夸思想在左右着责任官员,甚至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帜,从中谋取私利,满足私欲。 那么,我们应该看中的不是数据,而是还实际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以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这里,数据不能代表什么,只能是数字而已,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务实精神应该是执政的关键选择,而不是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