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突围,天助自助者!
近日,笔者从《新浪财经》读到“在杭州娃哈哈集团今年一季度,已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利税29亿,同比分别增长了37.22%和95.68%,创下公司22年来最大增幅。这一开门红的业绩,让娃哈哈提出的2009年销售额500亿元、50%增幅的目标不再是“看上去很美”。”的新闻时,我很高兴。当然我不是娃哈哈宗庆后的“粉丝”,也不是“娃哈哈”产品的拥族。我高兴,是因为中国民族品牌迎着了“全球经济海啸”,逆势突围!08年末,很多企业都已经在海啸的袭击中沉没,悲叹,观望,等待,忧郁,裁员,倒下... ...这其中不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众多虾米狐猴。08年底《危机过后,“剩者” 就是“胜者”》文章里就指出:危机来临,谁都救不了谁,做“寒号鸟”只有死路一条!我不是预言家,但我相信:逆势突围,天助自助者!
现金流是品牌运营的大动脉。
金融海啸,危机,说说到底,是现金流的危机。娃哈哈逆势扩张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良好的现金流。据娃哈哈方面透露,其在银行没有一分钱的贷款,多年来资金链运转良好。想想你的大动脉断了,你的血液不流失吗,生命能不垂危吗?现金流就是品牌运营的大动脉。
输血不如造血,产品创新,让品牌生命永远年轻。
海啸来袭时,谁都在寻求银行,政府帮助和庇护。比如昔日美国汽车“三巨头”也只能冀望于“OBAMA”新政府的财政支援救命。
同样是2008年,娃哈哈公司投入60亿元,大部分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新增加了90条生产线。为规避同质化产品低价竞争的风险,娃哈哈平均每年都要推2—3样新品。今年的两款新品“hello—c”(果汁饮料)和“啤儿茶爽”(风味饮料)借助全国的销售网络一上市便一路“攻城拔寨”,销售势头锐气逼人。娃哈哈用自己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输血不如造血,产品创新,让品牌生命永远年轻。
人才最宝贵,不仅仅是在21世纪。
危机来了,就裁员,好比浪高了,水浅了,必须让曾经同舟共济的一些人离开才能减负前行一样。好比上战场,拼到最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而残忍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杀死!也许,我严重了,也许危机来了,少付人工可以缓解压力,但是真正应对危机只能有此下策吗?在中国有两句俗话:“人心齐,泰山移。”和“得人心得天下”。失去人才你的企业将失去最宝贵的资产。
看看娃哈哈吧,2009年娃哈哈将新招7000名员工。 “2000人已经招聘到位了,还差5000人,主要是工厂的生产工人,还包括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因为我们今年发展了1000多家新的经销商,需要有销售人员进行管理,所以整体招聘是7000人。”
“渠道为王”,品牌经营永远的定理。
娃哈哈屡屡“逆势(“达娃相争”和经济危机)突围,强劲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娃哈哈经销商对其的执着追随。2008年11月份召开的产品订货会上,全国2000多家经销商,向娃哈哈交了76亿元的保证金,这为娃哈哈2009年的生产提供了资金保证。这张经销商的庞大网络不仅成为娃哈哈巨大产能的“超级消化系统”,也是娃哈哈在达娃之争中一直底气十足的重要力量。
“共赢+共营”战略,建立利益共同体。
长期以来,宗庆后通过一套独特的营销体系“联销体”,得到了经销商的高度认同。娃哈哈销售渠道的价差体系明确,各级经销商和零售终端的利润空间预期明晰,这种利益分摊的方式将各级经销商紧紧捆绑在一起。有报道称,做娃哈哈的一级批发商,必须先给娃哈哈打进年销售额10%的预付款,之后娃哈哈将支付高于银行利息给他们。娃哈哈还严格规定了销货指标,年终返利,完不成任务者则被淘汰。同时,包括促销支持、广告力度、区域冲货保障、严格控制区域价格等在内的各种支持,使得娃哈哈经销商的利益得到了比较有力的保障。据悉,达娃之争中的“合资公司”和“非合资公司”的产品,给经销商带来的利润有所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经销商向宗庆后一方靠拢。
管理适时更新,才能保证品牌趁势升级。
笔者还从新闻里得知,今年娃哈哈新发展了1000多家新的经销商,为此,娃哈哈还要招聘数千名销售人员进行管理。而且,宗庆后把2009年定为娃哈哈的“管理年”,意在凝聚员工,同时保障全国销售网络的上升势头。
如今,娃哈哈的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