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走出困局:危机下企业自救之道》
成本提高、中国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几乎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消融得一干二净,很多贸易商把目光瞄准了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地,毕竟他们也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全世界做蒸汽机再好的企业,在今天也难以存活,因为他们在市场已无立足之地。经济萧条期,再完美的奢侈品,也可能无人问津。同样道理,海外市场萎缩,也让中国制造承受着切肤之痛。

成本日益提高 资本很识相,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下,金融机构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趋利避害的资本纷纷流入商品市场,导致成本大幅上涨。除了涨得离谱的原材料成本及大势所趋的劳工成本,还有巨大的运输成本。美国劳工部统计,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从上海到美国东海岸,平均成本已经从2000年的3 000美元上涨到2008年7月的8 000美元。 运输成本的暴涨,剪断了外国进口价格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套利关系。其中,家具、制鞋、工业机械等价值与重量比率偏低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高涨的运输成本压力下,有些国家不再舍近求远,开始加快进口市场的本土化与就近化。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日益密切,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总量正在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美国加州一家制造航天、激光、医疗科技与钻油设备等的公司,被运费所逼,由过去向亚洲采购零件转而采购美国本土制造的零件。 尽管到2008年9月,部分能源价格有所下滑,但运输成本提高所带来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 资金短缺 次贷危机虎视眈眈,中国政府屡屡亮出“货币紧缩”的金牌,以避免中国经济由于过热而陷入雷区。货币紧缩提高了银行的门槛,小企业根本入不了银行的“法眼”,陷入贷款无门的困境。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银根紧缩并不是好消息。银行过紧的信贷政策,会对那些房地产类、劳动密集型等资本需求量大的企业,产生较大冲击。他们现在正处于生存发展的冬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倒在资金链断裂上。 同时,站在次贷第一线的外商,受次贷牵累,出现资金链紧张或断裂等财务危机,还有一些在国内的采购商,由于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或溜之大吉。 宏观局势日益严峻,外商又频频在资金链上栽跟头,这使得中国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 在温州,最忙的除了为生存奔波的企业家,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员工。他们无奈地表示,“我们最近隔三差五地加班加点,几乎每天都要给出口企业做报损材料。受次贷危机的波及,很多海外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了破产、拖欠货款、不还款、拒付款等赖账现象的发生率直线上升。在温州的出口企业中,以皮革行业、电器行业以及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受损最为严重。”截止到2008年6月11日,中国信保当年已经为投保的温州出口企业赔付95万美元。 在义乌,外贸公司拖欠货款成了家常便饭,很多“两三名业务员,几台电脑,几张办公桌”的外贸公司,由于资金链紧张逃到境外。 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之死大多死在资金链断裂上,销不出货、贷不到款、拿不到货款,把企业的资金链绷得紧紧的,长此以往,“企将不企”。 走不出的低价怪圈 中国制造在短短的时间内崛起,并成为“世界工厂”,一方面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 随着成本上涨,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已经无法承接低成本的订单,价格被外商压得太低,他们几乎没有利润可赚;而一旦他们提价,外商就会转而寻找越南等低价产品区域。 在广东,一位玩具厂老板有800名工人,每年出口价值1 000万美元的玩具和儿童家具,但从2006年开始,他的成本每年上涨30%,却提不得价:“我们的利润已经没有了。如果今后几个月里情况没有改变的话,这个厂只好关门大吉了。”以至于有人说:“恐怕集世界上全部的才智和汗水都难以拯救这家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