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透视职场明争暗斗最真内幕:人事总监》
袁克敏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把他要留的人的名单给了罗伯特,罗伯特自己又加了两三个进去。 留人,不外乎就是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钱留人。罗伯特历来反对纯粹用钱留人,一是只有短期效果,二是不想给人一个印象:以辞职为要挟,甚至敲竹杠就可以让公司让步。但他也深知,在中国目前刚解决温饱的情况下,纯粹只谈精神激励,不仅让人觉得虚伪,自己也没什么底气。 但给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既然威廉要挖人,开出的条件一定比现在高。泛亚是市场的后来者,如果它跟着市场走,一定吸引不了好的人才,所以,它的手段会更灵活、更凌厉,威廉不就被期权给打动了吗?他下面那帮人,跟他许多年了,哪些人需要哪些激励,他还是心中有数的,开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方案不是没有可能。相比之下,大公司的灵活度就差了许多,真要拿钱血拼,斯泰尔斯未见得有利。况且,斯泰尔斯中国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本就不低,罗伯特不想因为要留个别人而影响公司的薪酬体系。 用事业来做文章呢,什么是事业?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发展的空间。什么是发展?说白了就是往上爬的机会。在外企工作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能接触到、学到很多管理方面的路数,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多年的经营,确实积累下许多知识、诀窍,从这里开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培养起管理经验、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做事情的条理性。但待久了以后,就会遇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不少人把天花板归咎于老外对中国本土人才的歧视,或者是潜规则,其实,在罗伯特看来,是本土经理人自己封杀了自己的上升空间。比如语言,许多人就不注意下工夫,那你怎么可能与老外有深入的沟通?换成你是老板,你的下属在想什么,他有什么建议,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可以假手他去做大事?再说了,不少本土经理人视野狭窄,自己领域的知识讲得头头是道,放眼到全球市场,他们就落下风了。在有全球经理人参加的电话会议上,你可以看到尽是老外在叽叽嘎嘎地讲,中国经理人除了需要回答问题的,几乎就没声,要么他们没有听懂,要么他们听懂了,却不发表意见或评论。看看中国目前的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上课还是噤若寒蝉,稍微有人话多一点,老师就会严厉叱责,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职场上的竞争力那么低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连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印度的经理人在外企比中国人混得好的原因了。在上面那种情况下,中国人经常是以笑来掩饰自己,老外不解:"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要笑呢?真的很好笑吗?" 跨国公司就是个熔炉,你只懂你这一小块儿,自身的流动性又差,它敢把你放到美国、英国、印度、俄罗斯、阿根廷去吗?能够到海外工作,本身就是迂回地突破了天花板,你自己没有准备好去接受这些挑战,都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千军万马的,要想突围,当然就遇到天花板了。

斯泰尔斯有一个全球"未来领袖计划",每年从各国挑选一批人才到世界各地去工作,罗伯特一直积极地推动这个项目在中国的开展,但报名的人不多,即使有,最后被选上的也寥寥无几,这让他郁闷不已。 而且,用事业留人,对职场新兵效果还可以,对年纪稍大的人,效果就不明显了。原因很简单,同样的事情他做了多年,做疲掉了,让他尝试新的工作,他又没那个胆子去冒险。而提拔晋升的路上,挤满了同样命运的人,他们总会发现通往金字塔上端的路越走越窄。最后,除了少数人,大多数的还是原地踏步,只好回到钱这上面,于是,外面的机会稍微"勾引",他就忍不住想跳了,而真正跳过去,做的还是那些工作,自己还是那个心气,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