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金融危机已让各国政府焦头烂额,更糟糕的是,从各国激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看,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力挽狂澜。
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以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支撑的过度消费热潮。美国的过度消费又大大刺激了包括亚洲国家在内出口型经济体的外部需求。出口的突飞猛进强化了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1997年,出口占亚洲GDP只有36%,2007年则高达47%。在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看来,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完全可以看作一个“二次泡沫”——美国消费泡沫的一个衍生物。 如今,金融危机摧毁了整个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其痛苦而漫长的调整过程,由下游的消费者,到中游的制造商,再到上游的资源供给者。中国、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无不经历了深幅下挫的过程。 对普通家庭或个人来说,当其陷入债务危机时,可能会首先进行开源节流。但在美国,当企业和个人在进行艰难的“去杠杆化”的同时,政府却在“加杠杆化”。自危机爆发以来,频繁的减税和大笔政府支出,美国政府至少已经承诺了11万亿美元的紧急拨款和担保。例如,奥巴马总统3月份批准的高达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1/3是关于减税以刺激消费的内容。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会都在试图重新放贷给过度消费的消费者,防止负债累累的房主露宿街头。在亚洲,各个经济体不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进而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是对货币贬值津津乐道。韩元对美元2009年来累计贬值达到20%,一度触及11年来的新低;此外印度卢比贬值11%,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在中国,尽管官方的舆论声称人民币不贬值,但却在用诸如出口退税回调的方式刺激出口,这与货币贬值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都在压低价格刺激出口。近日全球最大贸易采购公司利丰旗下贸易公司总裁布鲁斯·罗克威兹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价格正明显下降,与2008年相比,目前价格低了至少“5%~10%”。 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似乎疗效不大。最新的数据显示,在经过前两个月短命的反弹之后,美国3月社会零售额再度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9.4%,即使扣除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波动影响后,其降幅仍达到了6.0%。零售额的下降,来源于美国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储蓄率的上升以及家庭资产的缩水。对美国家庭来说,其资产净值在2007年年中达到64.4万亿美元的峰值,然而到2008年年底,家庭资产净值已经骤减20%,跌至51.5万亿美元。鉴于美国家庭中位收入为5万美元,且家庭实际收入自2000年起一直在减少,20%的净资产跌幅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在家庭负债于2008年达到收入的130%的情况下。此外,由于经济危机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激增至5%。麦肯锡估计,如果美国储蓄率保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仅2007年美国人就会少消费1万亿美元。 更严重的是,美国消费者向量入为出的传统回归,似乎渐成趋势。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所做的调查发现,美国人计划,衰退结束后将把14%的收入用于储蓄。2/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将来减少用于购物的开支,而有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将购买不那么昂贵的物品。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伯纳预计,未来几年,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消费支出年增幅将在2%~2.5%之间,而截至2007年的10年间,这个数字是3.5%。这也意味着指望美国消费在短时间内复苏并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引擎是不现实的。 从最初的次贷危机到金融海啸,再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这种局面已经让“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成为广泛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失衡本身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经济复苏是建立在恢复此前的泡沫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新的平衡的基础上。但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结构优化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