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abel-E
这是一个四处充满了Web 2.0潜规则的时代,它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体验:包括更加精良且符合 Web标准的设计,新奇的甚至也更加简便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那些互联网使用经验更加丰富的参与者。而译言就是这样一个以翻译为主题的 Web 2.0网站。它的核心是一个由翻译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发现、翻译、阅读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是所有译言注册用户以及读者的乐趣所在。 “拆除巴别塔”的创业梦 张雷、赵恺和赵嘉敏是译言的创始人。译言的创立,起始于硅谷的创业梦。与硅谷每个年轻人一样,2006年世界杯前夕,张雷和赵恺也开始酝酿回国运营一款叫做“梦幻体育”的虚拟体育数据游戏,但因国内缺乏应用基础且对用户更富刺激的网游已大行其道,这个项目宣告失败。后来Web2.0趋势已势不可挡,解决信息鸿沟的译言成为了他们创业的第二个方向。这是一个相当质朴的创意。对此,创意提出者张雷解释,“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2002年,当他在斯坦福读计算机时,即曾与教授探讨过版权问题;之后,被安德森的“长尾”论文重新唤起其冲动,三人于是开始搜索国内是否有用Web2.0方式协作翻译的案例,不过发现都还不成体系。 实际上,当时国内不乏类似希冀拆除巴别塔、让各个语种信息自由沟通的组织。如 “blog中文翻译”、“图林中文译站”和“教育中文翻译”等大批翻译社区。2006年12月10日,由赵恺操刀改版后的译言正式上线,并由博客站点转向平台模式。“包括译言,此前大部分网站都在用博客框架做2.0协助翻译。”赵嘉敏认为,这仍是一种受控体系,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内容还是需通过管理人的审核过程等。 译言并非是最早启动的,但却作为一个品牌迅速崛起。改成平台模式为网站可持续性的内容供应提供了一个更稳固的可能,也避免了内容更新过慢不能形成读者圈的问题。译言的注册用户Tony Yet就说,“译言是一个很有趣的网站,在那里,凡是踊跃参与的,都会有所收获。我认为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很多朋友来到这里,有的甚至还扎根在这里了。” 协作的力量与模式之困 成立两年多来,译言网的确做出了一些在业界很拉风的事。如2006年8月,率先翻译了《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里程碑式的文章《长尾理论》,而直到当年12月,中信出版社才将《长尾理论》引入国内;又如对某些大部头英文专著进行了社区翻译,代表作是2007年底通过与中国书籍出版社合作在国内出版发行的《InsideFacebook》(中文译名为《Facebook》启示录)。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因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发起“地震救灾”协作翻译,这个翻译团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至今,译言不仅已成为中国web2.0浪潮中幸存的高端翻译品牌之一,也用行动证明了来自民众无序而杂 乱的力量可以被有序而稳定地组织和产出。 译言的模式简单而单纯,不像是在做生意,更像是个公益组织。《维基经济学》一书中有个副标题叫“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这正是译言理念的核心。但是译言可能会面临维基百科曾遇到过的一些终极性难题,比如,如果这是一个完全开放不需预先审核的平台,为何谎言(“盗版”)和谬误(“灌水”)没有横行,相反质量比人们预期好得多?此外,为何条目编写者无需经济激励,还会持续努力工作?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对此的解释是,这些行为提升了自我形象,可能不带来明显回报,但“好人”的人格面貌(persona)在其他场合可带来利益,如寻找伴侣或得到工作。 此时此刻,已有7万注册用户的译言开始强烈感觉到,自己急需一次“腾飞”——不仅是突破小众用户的冲动;更现实的是,如果想要用一个更好的循环体系迎接未来,译言必须进入商业化运作。然而,这可能是一场非常孤独的探索。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类似模式尚活跃在一个非盈利组织的概念内。换言之,译言要把两年多前一次浪漫主义的冲动更稳固地切入现实世界,这3个技术出身的男人正在经历着一个世界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