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不喜不忧



系列专题:《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不喜不忧·

  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

 第25节:不喜不忧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无”,也不致忧愁恐慌。

  如果已知无我的道理,即知“我”这样东西,不过是由身、心、环境的三种因缘结合而成的,我是暂时的假相,不是真实持久的存在。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听到有什么可得,不会欢喜;听到没有什么可得,也不会忧愁。

  法的另一种含义是佛所说的种种道理及修行的方法。如果已知无我,对于有没有佛法,都不会有问题。此偈的“法”,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是任何一尊佛成佛之后所传授的修行理论和修行方法。

  台湾今日虽有不少佛教徒,但仍有很多人听不到佛法,有的即使听到佛法也听不懂,有的听到了却加以拒斥,有的到民间神庙去求签问卜而没想过去寺院听闻佛法。佛在世时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指闻法的因缘不容易。闻法是向谁闻呢?最好是听大善知识说法较可靠。闻法是闻真实法,闻究竟法,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法。但对已得无我智慧的人而言,有法可闻或无法可闻都没有关系,因为不论鸟鸣、虫叫、风声、水声、红花、绿树,乃至一举一动都是法,也都不是法。若把这些当成佛法,对他们来说,有没有都一样;若当成非佛法,对他们而言,执著这些没什么意义。但为了众生需要,还是得说法。

  ·最高智慧·

  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

  ——《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庄严品》

  此偈是说,一个人若能不执著种种现象,也不执著智慧的追求,在他心目中,也不分别诸法的现象和智慧的功用,达到这种境界他就是有了最高智慧的人。

  行者是指修行菩萨道的人,是以无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来自利利人。所谓“行者舍诸法”,这个人应该把世间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不挂在心上。甚至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见的种种现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及其互相的关系,都该放下来。这本身虽然就是智慧的功能,但在放下一切之后,连你有智慧这样的观念,都该放下来。《大智度论》不断讲智慧、讲般若,似乎应该依靠智慧来帮助自己,或拥有智慧作为自己的皈依处,这是错的。因为菩萨行者不应执取世间现象,也不可依赖执著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未大彻大悟之前,的确需要依靠种种形相,包括言语文字所介绍的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道理和方法来帮助我们,也就是用这些设施作为工具,让我们来体会自在解脱的智慧,同时又用智慧来帮助我们如法修行。一旦彻悟之后,就不用再依赖智慧了。若把所得的智慧力当成本钱、靠山,就会变得狂傲、骄慢,那就等于没有智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27178.html

更多阅读

第25节:别把“不同”视为“不一致”(3)

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聚会的中途,我需要去下洗手间,那位漂亮得让人眩晕的主妇告诉我:“走廊一直走到底,左边最后一个门就是!”我走到了走廊最里面,却不小心打开了右边的最后那扇门——那里是夫妻俩的卧室。天!我简直

第25节: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态度(1)

系列专题:《迁升宝典:优秀员工必备的10种能力》  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态度  鲍勃在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工作了两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待遇不高但也过得去,而且能学到东西,比较锻炼人。但最近,他在和一些老朋友聊天

第52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1)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第十二章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讲,沟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那么我们就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沟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第47节:不抱怨,拯救身边习惯(1)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第十一章不抱怨,拯救身边习惯  抱怨的人  在抱怨文化中,实际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落入抱怨的陷阱。我们不能避免它,但是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克制。  过分抱怨的根源

第44节:不抱怨,使你的家庭重归和谐(1)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第十章不抱怨,使你的家庭重归和谐   处理不必要的抱怨现象有利于家庭成员消除抱怨心理。或许,同时还可以更清晰地暴露出关键问题。  抱怨是破坏家庭稳定性的根源。  回首往

声明:《第25节:不喜不忧》为网友背后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