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踢翻求职门槛:决战就业》
2. 专业比较冷门 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本身是相对的。各行各业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各种专门人才,这种需求的变化,反映到高等学校招生中,出现所谓“热门”与“冷门”的情况,“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如国际经济与贸易、涉外会计、英语、法学、金融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热门专业。但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几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却变成了“冷门”的专业。从就业的角度讲,“热门”与“冷门”的区别首先在于市场需求量,其次是供求关系。市场需求量大,择业机会就多。只要求大于供,就会“皇帝女儿不愁嫁”。但若严重供大于求,所谓“热门专业”也变成了冷门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量少的专业未必是“冷门专业”。一些急需的人才,如石油工程、边防管理学等专业,由于其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高校招生并不多,可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资源量小于市场需求量,就业率反而高,因此仍不失为“热门专业”。对于就业面较窄的专业学生,因为受专业领域的限制,一定要锁定专业市场,跳开这个市场就没有优势。如果就业人数出现供大于求,或这个就业市场选聘不透明,就业基本靠托关系走后门,那对于农村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修或自修一个第二专业,作为求职的杀手锏。当然不要跨度太大,还是要立足专业领域的扩展。比如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培养的专业,如果能自修一个人力资源或企业管理专业,将来到企业就职,依然有很大的优势。 有些“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的确较大,在一段时间内炙手可热。可是,由于各学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最终缩短了这些专业的“热度”周期,使原本的长期需求变成了短期需求,庞大的需求在短期就被满足了。我们面临着需求萎缩或百人竞一的局面,这种情况,要么你打败别人,要么你被淘汰出局,被迫低就改行。
![第10节:第三节从弱势中找优势(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73460039306.jpeg)
专业没有优势,必须在其他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在很多外资企业,英语作为招聘的第一要件,只要英语呱呱叫,专业水平要求并不高,甚至根本不在乎专业水平。所以冷门专业的学生,在全面客观分析一些外资企业的招聘要求后,如果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凭借优秀的外语能力去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