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踢翻求职门槛:决战就业》
可以说,英语是任何冷门专业求职时的救命仙丹。即使是热门专业,也是如此。 有人说,师范生只能当教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曾经在招聘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时,有一位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应届生被资讯部录用,我有些不理解,因为还有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应聘。资讯部经理录用的理由是:“软件开发关键是系统性思维和数学运算,以及最新的编程语言知识,这个学生是数学系的,而且是自学的软件编程,掌握的是最新的编程语言,逻辑思维非常敏捷,比有工作经验的人还有优势。”其实,数学专业从事生产管理(调度),中文专业从事文秘行政工作,化学专业从事化工企业的工作或从事医药行业工作,都是可行的,只要再自学一些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记住,如果专业冷门就必须有专业以外的绝对优势,一点点优势不足以弥补专业弱势。 3. 专业供大于求 很多地方人才市场就业供求统计,结论都是供大于求。使得我们一些应届毕业生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备受打击,求职压力更大了。 让我们看一看《2007年大连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2007年大连市人才市场职位供求比为2.17比1,供大于求,17%的需求职位相对紧缺。 去年,大连人才市场有1万4千家单位参加招聘,29万多人次达成就业意向。总体来看,一是人才供需结构数量失衡。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有计算机与应用、管理、财会金融等专业,供不应求的包括市场营销、机械与仪器仪表等专业,土建、预算、设计等工程技术类、日语语言能力职位、中高层管理人才缺口近三万个。二是人才供需结构质量失衡。从专长上看,计算机类职位供求比为2.19比1,但从需求定位来看,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特别是日语人才需求占到69%,求职者95%却是英语专长。从学历上看,职务需求本科以上学历者占26%,而这样的求职者却占到61%。 据预测,今年,我市将接收应届毕业生5万多名,市场总态势仍然供大于求。 以上报告,你看到的是什么?是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还是市场需求的机会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人各有一块饼,当两人各吃掉一半后,甲说:“唉,只剩下半个饼了。”乙说:“嗨,咱还有半个饼。”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想法。前者是消极悲观的看法的结果,后者是积极乐观的看法的结果,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