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变局下的自我应对:好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要想保住你在企业中的地位,努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这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你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以此作为筹码,那就大错特错了。从管理上说,企业不会让员工成为不可替代的,宁可加一两个人的成本,分散他的责任,也不能让员工变成不可替代的。 第五,要想关键时刻不被淘汰,功夫在平时。 随着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不少毕业生甚至在临近和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却突然被放了“鸽子”。这让求职者备受打击,真正感受到金融海啸的残酷。在这种情况下,职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使得“加倍珍惜工作机会、全力以赴对待工作”已经成为了在职者的一种心理趋势。虽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也不一定能保证你逃脱厄运。 金融危机几乎每隔10年就会来捣乱一次,这次距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刚好10年,只是这次不是局部的,而是世界性的。也就是说,作为职场一员,应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要想在关键时刻不被淘汰,在平时就要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为公司利益着想,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努力获得职场含金量,那么即便裁员危机来临也可以化解危机。 6.应届毕业生,你的出路在何方 2009年,全国将有611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加上往年毕业但未能就业的高校生,需要就业的人数高达1000万人。千万就业大军和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狭路相逢,这是怎样的局面呢? 2007年,在一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举办的金融行业专场招聘会上,一家外资银行从早上9点开门开始收简历,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才停,整整6个小时,招聘人员的手简直都要抽筋了。而2008年呢,这种场面似乎看不到了,因为许多外资银行已经不再招聘了,想递简历都没人收了。 当就业市场遭遇寒流,抢到职位者自然是万分幸运,但若是抢不到,也不要一味消沉和埋怨当下时局。尤其是金融系的毕业生,华尔街的金领们高喊:“再给一次机会,我不再学金融。”事实上,不只是他们,任何一个已经毕业或者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没有这个机会了。与其被悲愤的苦水淹没,不如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展开“自救”。 为抵御这场金融风暴对自己职业道路的侵袭,不少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已纷纷启动“接招预案”,各自寻找着自己未来的出路—— 出路一:考研。“工作不好找,就先考研避一避吧。”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很多2009年的应届毕业生都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一名大四的学生说:“现在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裁员,工资水平也普遍没有去年高。这两点原因更加坚定了我的考研路。” 当然,也有不少的毕业生认为,考研的目的也是就业,如果有合适的职位,他们就会放弃考研,选择工作。一位学生说:“选择考研,我还是有些犹豫。都在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我才考研。如果现在就有不错的职位,我会放弃考研,毕竟考研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如果考试后把握不大,我就马上去找工作。”的确,做好就业和考研的两手准备,未来也许才更稳妥一点。 出路二:考公务员。被称为“中国第一大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2008年更是进入“高烧”状态:2008年11月30日,共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又创历史新高。77.5万人竞争1.35万个职位,其中有一个职位创纪录地引来4700多人争抢,这样的竞争用“惨烈”二字来形容,毫不夸张。 而相比2009年来说,2008年的这种竞争还不算是最“惨烈”的。据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05万人,比2008年增加20多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与上一年的60∶1相比,大幅增长。 公务员“高烧”到如此程度,看来这条出路也不容易杀将出去,劝毕业生们还是少一点盲目,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