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学基本教材 pdf 台湾国学教材“登陆”缘起
修订已近完成,将首次试点高中教学 5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上,中华书局对外宣布了引进并修订台湾地区高中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引进后名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消息。这本教材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最早将于6月底出版,并首先在北京四中、广州华师大附中、上海复旦附中等知名中学高中阶段试用,之后再推广到其他教育机构。 综合几位当事人董金裕、钱逊、顾青的忆述,事情的开始可以说有些偶然。学者们对复兴“国学”的共同期望,是看似偶然的相遇能成就此事的最大内因。 是授权而非引进 在2012年5月在四川大学举行的弘扬儒学会议上,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主审者、时年67岁的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董金裕遇到了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时年7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逊。相谈之下,董金裕将自己在2012年新修订的这一版教材赠于钱逊。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教材里“今人今事”部分讲述的,正是以钱穆作为教育家典范的案例。 事有凑巧,中华书局当时正考虑从境外引进一本国学教材,却迟迟难定。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目前大陆的国学教育一般都散见于语文及历史课堂,没有单独形成一个课程。但现在全国的中小学普遍有这个需求,有些学校自行开设课程,但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对应的教材。于是,中华书局找到了钱逊。 “他们跟我提过这个事情,说有引进教材的想法,而我正好知道董教授的教材最近做过修订,也了解情况,于是就跟中华书局介绍了董教授主持修订的这版教材。”钱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影响青少年,台湾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我主要是对这个感兴趣。”顾青拿到这本教材后,感觉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已经调研了全国各地、海内外的同类国学教材,台湾这本教材使用了多年,比较成熟”。 于是,在四川会议结束后约两个月,经由钱逊穿针引线,董金裕基本同意将教材授权给中华书局,之后事宜便由两方出版社具体协商。版权所有方是台湾康熹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熹”),专门从事教科书、参考书出版,康熹2006年买下董金裕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版权,并于2012年完成修订再版。康熹副总经理陈美妃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公司去年下半年与中华书局开始联系协商,到今年二三月达成协议。不过,由于两岸的特殊情况,这次的教材“引进”在程序上比较特别。 “不算是引进,应该说是授权。根据目前政策,台湾这边并不能派人员去大陆跟进,后期的修改等事宜都没有参与,所以没有办法实际合作。我们只是授权给中华书局,让他们来进行这个事情。前几年我们也与大陆的出版社有过几次合作,但也因为后期没有办法派人过去具体跟进,通常合作几年也就终止。”陈美妃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国学教材“本土化” 事实上,新华出版社在2008年就曾首次引进过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所长李主审版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将之更名为《国学基本教材》,但顾青告诉记者,新华出版社当时推出的教材主要是作为大众读物,供普通读者学习使用,并未正式进入试点作为教材推广使用。而此次最大的意义在于,已经有一批合作的试点高中表示会使用新教材开课。 根据中华书局方面介绍,引进版教材与原教材在内容和体例方面基本一致。《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分为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每个单元之前均附有“引言”,之后则设计有“问题与讨论”,各章中还穿插大量“章旨”、“注释”、“解读”、“相关名言”等板块。教材在编选上打散《四书》原有篇章次序,改采分类编辑的形式,多选择为人、为学、论仁、士、君子与小人等主题,讲述道德修养、教学、伦理、政治、礼乐文化等内容。 大部分单元后还列有“今人今事”与“历届大考试题”。在“历届大考试题”方面,原教材仅选择台湾地区高中大考试题,引进后的教材则改为以大陆的全国高考试题、地方高考试题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为主,更符合大陆的教学实际,同时部分地辅之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相关试题,用以拓宽学校和学生的视野。 “我们此前也做过调研,在台湾,这门课程的教材有五到六个版本,董先生主审的版本市场占有率在八成以上。”顾青告诉记者,“要在学校开这门课,中小学有课程化要求,比如一个学期安排多少个课时,讲什么内容,怎么进行考察,都会有一套设计。大陆很多学校没有开过这种课程,课本到处都有,但是如何能教起来,学生们如何能够学好,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顾青认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课程化方面做得较好,因此在引入大陆修改时,基本框架和设计保持不变。“目前,北大中文系及人大国学院的老师在负责修订。改变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部分注释,我们会吸收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调整、纠正部分注释;二是台湾人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不同,也会做调整;最后就是教材中‘今人今事’的部分,通过举一些现代人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古文里所传达的思想,原教材用的都是台湾地区的例子,大陆学生未必熟悉,我们会换过来。” 根据中华书局与康熹的商定,这本国学教材还会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即中华书局可自行组织人员修改内容,但在最后审定时,修改后的版本需要交由康熹及原主审者董金裕确认。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时,康熹方面与董金裕还未收到最后版本。“其实基本已经修订完,但是在18日的会议上,很多老师看到目前的样本并不是很满意,大家提出了一些意见,很多集中在‘今人今事’这部分,主要是认为例子太平凡,没有吸引力,于是我提出继续完善教材。”负责教材修订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表示。 教材虽未修订完毕,但其去处早已有了着落。顾青指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首先将在合作高中进行试点,在教学中也会根据老师的反馈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通过与这些知名高中的合作来检验这些经典教材。目前,按每学期上课16-18周、每周1课时计算,该教材可供使用两个学年;按每周2课时计算,该教材可供使用一个学年。他还透露,目前中华书局承接了教育部推广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一个课题,《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推广也被纳入其中。 大陆国学教育还面临师资问题 此次《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登陆”,不止在大陆受到关注,在台湾地区也引起了媒体注意。有媒体称这是大陆向台湾的国学教育“取经”。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人。对于大陆近年的“国学热”,用钱逊的话说,无非是想“重新建立人们的精神家园”,但这些良苦用心被认为停滞在“口号”阶段。这一次,人们似乎看到了一点改变。 “大陆目前在搞‘读经’等运动,但麻烦在于,它没有进入正式的教学体系,没有课时给他们。”董金裕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也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的困难在于国学跟应试教育没有关系,一是要纳入教育计划,给一定课时量,另一个是放入考试中。很多老师说利用早自习和补课的时间教授国学,这多是出于老师的喜爱和个人努力,没有进入正式教育体系。一位老师推动一个班级,一位校长重视推动一间学校,如果国家重视就能推动整个教育的情况了,我认为这是时间长短问题。” 参与教材修订的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黄胜所面临的,就属于梁涛说的情况。“我这学期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选修课,里面的《论语》导读部分,我用的就是台湾原版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估计最快下学期,就可以使用大陆修订的教材。从教师角度来讲,这个教材将文章分门别类,是很好的做法。结合现实去讲经典,学生能够理解,很多实际问题也可以回到经典当中找到价值根源。” 黄胜认为,学习经典对高考并不妨碍,它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决备考的问题。“现在高考作文部分重视思想,学习经典至少让学生有深层的文化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自己的思考。很多学生知道作文要怎么开头、结尾,也会三段式,但是文字里没有任何的思想内涵。”黄胜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说。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所占比例要高得多。“台湾的“国中”目前文言文占比在50%-55%,高中估计有60%以上。”阎鸿中告诉记者,“其实在李登辉时代甚至更早,为了增加白话文比例,文言文的比例就开始被降低,一度降到45%左右。结果是近20年台湾人的文化素养、文字表达水平降低了。于是这几年又把文言文的比例调高。” 不过,教材只是一个开始。“大陆国学方面的师资看起来也有问题。因为少有科系在专门培养国学方面的师资,中文系看起来比较接近,但是只教语言、文学。台湾不同,台湾的中文系一定教经书、诸子的书。哲学系可能开课,但不一定是必修。这样情况下出来的老师来教学生,就会出状况。”董金裕说。 “现在面临的困难和特殊情况是,国学教育中断的时间太长,年轻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一辈,在成长过程中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 ,而且这方面得到的信息多是负面的。近些年提倡国学,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很快有成效,也不大可能。现在这个情况,我认为已经不错,毕竟认为这件事重要的人愈来愈多。包括很多中小学校长老师认识到这点,正在努力去做。”钱逊表示。 从“中国文化”到“中华文化” 就在网上热炒《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一书有着近60年历史时,其主要审订者董金裕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了这一说法。“我在1988年开始编写这门课程(课程名原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教材,此前的版本并非由我编写,因为是为同一课程编写所以同名。你们所说的近60年历史,是从最早版本开始计算的时间。”
1954年前后,最早版本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早期书名)问世,根据董金裕所述,由于目前已经找不到这一版本的教材,主审订者是何人也无从考察。根据资料,最早版本的教材,只按原著篇章次序,选录《论语》、《孟子》的白文,没有注释。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本教材才正式进入课堂。 其后,课程教材先后经历了李曰刚编译版本以及陈立夫、林品石编译版本。与早期版本相比,这两个版本虽然加上了注释或白话翻译,但由于篇章框架设计缺陷,令学生难以接受。陈立夫版本自1983年推出,更是反对声不断,才有了改编的下文。 统编教科书时代的终结 1988年,时任“国立编译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编辑小组召集人的董金裕开始接手改编教材,编写新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董金裕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政大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专研理学及儒学。这一次的编写,用董金裕的话,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以《四书》原篇章次序段的框架,而是将所选录的《四书》重要篇章依内容分类排列。”这个改变,主要从高中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出发,以论语部分为例,分为《论孔子之为人》、《论学》、《论仁》、《论孝道》、《论道德修养》、《论士》、《论君子》等共12单元。这样的分类,令学生能够集中了解某一种传统思想,免去教师自行归纳的麻烦。 董金裕告诉记者,自己在编写教材前,与“国中”、高中老师经常接触讨论,最后才决定选择这个方式来编,而此前的版本都是按照《论语》、《孟子》的篇章次序来编写。“春秋战国时代编写的书,没有类别的概念。而现在给学生类别的概念,会比较好理解。” 1988年董金裕编写教材时,台湾的教科书编写方式还属于统编,多由“国立编译馆”编纂发行。1994年,台大教授黄武雄发起“教改”大游行,有近15000人参与,统编教科书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9年,台湾持续近半世纪的统编教科书时代终结,民间编写教材被开放,各校也可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版本的教科书,而台湾的教育部门负责颁订教材标准,这就是所谓的“一纲多本”—这也是全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普遍采用的方式。 尽管出版政策改变,但由于董金裕1988年版的教材极受欢迎,所以各个出版社几乎都是按照董版的方式来编写,架构一直沿用至今。康熹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一组数据或可说明情况:目前台湾的高中一个年级大概有12万名学生,使用该课程的学生有8万-9万,而董金裕版的教材一年的发行量约在6万本。 不管教材编写方式怎么变,至2006年前的几十年间,该课程都属于“必修”,附属于台湾的国文科课程标准之下,每周授课一小时。课程持续高中三学年六学期,故教材总共有六册。 去“中国化”下的《论孟选读》 2006年则出现重大的改变。在陈水扁“去中国化”的政治动机下,《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作为台湾中等教育中传统文化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强制改革。不单该门课程从国文科独立出来,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一沿用几十年的课程名字,亦被改为《论孟选读》。《论孟选读》课程纲要规定,“各校可依实际教学需设计成一期二学分或一学年四学分之课程,每周授课二节”,也即是说,课程的授课时数被减少,教材也由六册变为一册或两册。 不过,根据台湾“教育部”2011年的调查,开设选修课《论孟选读》课程的学校,高达百分之七十几。“正因如此,我们后来才有信心将这门课程恢复为必修。到2012年,马英九政府又将其改为‘必选’课程。”董金裕解释道,“之所以没有改为必修,是因为原先必修的课时数已经被其他科目占据,只能作为选修课,但强制规定‘必须选修’。”与此同时,台湾社会上仍有“去中国化”呼声,故教材中的“中国”两字被改为“中华”。由此,《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变成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不过,将课程强制规定为“必选”的做法在当时也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这是政治手段,其实不合乎程序。即使我们赞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教学,也不赞成这种政治手段。”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阎鸿中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更多阅读
台湾中央大学冯沪祥教授东南大学讲述“从国学看中国梦” 中国梦 国学梦 读经典
台湾中央大学冯沪祥教授东南大学讲述“从国学看中国梦”9月16日晚,2013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之名家高层演讲首场讲座在九龙湖校区人文大讲堂举行。来自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冯沪祥教授做了主题
国学大师卷 十、 章太炎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pdf
《国学大师卷.十、章太炎》十、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史学家、国学大师、朴学大师。〕【革命】鲁迅称乃师章太炎的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认为“先生的业迹,
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台湾版 第一章 知兵堂徐蚌会战pdf
徐蚌会战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蒋介石投掷了如此巨大人力、物力,结果这关键一搏,还是惨遭“滑铁卢”,是蒋介石用人不当?是南京最高指挥部决策失误?是奸人出卖?还是内部失和?······ 怀冰◎著 封面设计◎邱元昌 跃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荣誉出
期货法律法规汇编教材PDF版 现行证券期货法规汇编
最近正在准备考试,一直在网上淘资料,搜集了很多,希望也能对其他考期货的童鞋有帮助。幸运的是今天我淘到了期货法律法规汇编教材PDF版,很幸运啊,急忙告诉大家,虽然不是最新版的,但是还是很激动呵呵。下载地址:期货法律法规汇编
国学开讲 国学开讲 pdf
国学开讲-范增(共19集)因书画成名,写过《老庄心解》,72岁的范增“老骥伏枥”,近日启动“国学开讲”计划。他将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为纲,纵论三千年国学经典,剖析当下众人之惑,所讲内容将制作成100集电视节目。在范增看来,国学的终极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