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揭开世纪金融霸权的内幕:谁来拯救美国》
美国奢侈品市场率先感受到了华尔街经理的消费潜力。康涅狄格州米勒车行标价25万美元的法拉利已供不应求;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捶胸顿足地遗憾手上有两位客户捏着现金要在曼哈顿买房,可他却没有足够的房源;那些已住百万美元级别墅的金融家们,开始给子女选购公寓。 在年终红包引发的消费热潮中,推波助澜的主要是那些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们。房地产经纪人克莱尔说:“我太爱这帮年轻人了,他们花钱不眨眼,房价上涨几十万,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2006年的最后一周,克莱尔接到了一位30多岁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来电,此人两年前刚从他那里买了一套600万美元的公寓,如今,他又准备换套更大的房子。“新房打算买什么价位呀?”“不超过2000万美元吧。” 对冲基金经理们还给高档汽车市场带来了活力。在2006年全球车市出尽风头的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成了最受欢迎的车型。米勒车行的库佩尔曼说,车行最近有幸从法拉利公司订了一辆“有史以来动力最强劲的”12缸跑车,但来自华尔街的求购订单却多达50多辆,着实令他发愁。 于是,当国际上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2008年的4月无比忧虑地说出“CDS市场如果失败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下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资本本身拥有的天使和幽灵的双重个性,已经显现出了它那狰狞的一面。 而当CDS在过去十余年间为美国经济繁荣翻筋抖云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必然会演变成为贪婪和投机的工具。 其实,在2005年前的十几年间,美国整体经济还能够承受这种放大起来的CDS市场泡沫,参与到游戏中的人们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大的风险。可是到了2005年底,随着美联储不得不连续降息,被放大起来的CDS市场随即便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因为最后一个花费了巨额资金买到CDS的投机者,还没来得及转手就突然接到消息,自己所买的CDS质量已严重下滑,风险极大,不得不被授信公司降级。于是,违约者连续出现,早已不是最初A所设想的那样了。没办法,最后的接盘者只能宣布倒闭。 这就像我们的收藏品市场上,当一个人通过多番轮战之后,用翻了数倍的价格最后赢了下来,突然有一天有个懂行的人告诉他,所竞拍下来的藏品只是一个赝品时,他的反应即是上文中的那个最后接盘者了。 此时,围绕CDS的机构和个人,也就像站好了的多米诺骨牌,等待着自己倒下的那一天。直到此时,不仅是华尔街,整个美国才都似乎突然发现,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迫在眼前。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再次把自己和整个美国玩到了漩涡之中。 而救市的呼声也就再次在美国高涨了起来。 3.对冲基金是个什么货色 在华尔街的资本与金融市场扩张,尤其是美国次贷市场中,对冲基金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甚至一度达到了呼风唤雨的程度。 所谓对冲(Hedging),是一种旨在降低风险的行为或策略。套期保值常见的形式就是在一个市场或资产上做交易,以对冲在另一个市场或资产上的风险。例如,某公司购买一份外汇期权以对冲即期汇率的波动对其经营带来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人被称为套期者或对冲者(Hedger)。而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其英语名称为hedge fund,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产品。 对冲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第24节:四、放纵与疯狂(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43576005218.jpeg)
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有限合作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出现,但是,它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经济学人》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2002年后,对冲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对冲基金的规模依然不小,如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就称,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了1.1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