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现代商业的演进历程:追寻商业中国》
自序 值《追寻商业中国》出版之际,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迷雾正困扰着我们。中国商业的前景如何,该向哪里去,这样的问题每天都见诸报端,引发人们的探讨。 我在“追寻”中国近30年商业发展史的轨迹时,已习惯于在历史中思索未来。至少我认为,对现行经济政策的臧否并无太多意义,知史明世,唯有了解中国商业的历史,方能看透经济迷雾背后的真正未来。 《追寻商业中国》正是我纵观过去30年的商业历史,试图找出中国未来之路的著作。中国几千年来习惯于自我的静谧,但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时,亦不能置身事外。中国商业社会也并非来自传统农业社会的内在萌发,而是来自外来资本主义的推动。现代中国的发展,亦是始自此种外在推动,渐次走向开放,并逐步在全球现代化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中国也从昔日与西方社会的嫌隙,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更是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以自我的经济实力赢得西方诸国的尊重,并隐约显露替代美国执全球牛耳的所谓“中国的世纪”之端倪。 中国历史的丰饶与文化的特殊性注定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必然具有自我的独特性,这也有异于其他国家。如果把晚清“同治中兴”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那么,自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时代之后,中国渐次开始的改革与开放,可视为此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与高潮。在这30年中,中国也进行过自我否定,但最终,现代化中国所具有的特质,便是与西方世界兼容并蓄,并有明确的自我体认,也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地位竞争新市场、新技术与新观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国,是历史所选择的必然结果,纵有外侮强敌的入侵或是政治动荡而不移。过去的30年,正是中国人民充分显露自我商业天赋和远大抱负的30年。它的轨迹,不以“政策”与“导向”为着眼点,而在于民众对于自由商业的追寻,这正印证了百多年前便已深刻埋下的历史伏笔。

我的叙述始自1978年,终于2008年,对这段商业历史的追寻之路,大多来自对民间商业的挖掘。但这种挖掘,并非埋首于故纸堆的皓首穷经,而是用心追寻。我希望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厘清中国商业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中国继续开始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时段,这点也可从当年GDP的增长中得到印证,但1978年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改革”元年,这更大程度上体现为意识形态上的松动。以1978年作为本书的起点也缘由于此。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也是金融危机考验全球经济和中国的一年。中国商业此时已经历经了30年的变迁与起伏,此种考验也绝非首次。纵然此年的形势更为严峻,波及面也已不再是中国的内在,但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商业亦已具备了这种自我调节与修复的功能,即便股市严重缩水、经济委靡,但中国商业发展的道路并不会就此改变。 《追寻商业中国》所采取的是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在诸多看似不相关的商业事件与人物中抽丝剥茧出整个中国商业变迁的脉络与逻辑。此种事件与人物大多前后呼应,这一方面源自我的选材,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历史选择的必然。 但诸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至今仍然难以轻率地作出结论,这也是我在书中不敢妄自多加评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同我们对历史的判断与当时之人不同一样,未来价值观的变迁,亦已超出我“追寻”的范畴,我只能用心写下这中国商业历史中重要的一段,对此的深刻判断或是解读,已是后来读者的事情了。而我们“追寻”的价值,也并非在于过去,而在于商业中国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