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1989年相信未来(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35820463951.jpeg)
系列专题:《中国现代商业的演进历程:追寻商业中国》
遇到问题的不仅是邓绍深一个。1989年11月17日到21日在沈阳举行的秋季全国家电商品交易会,成交额仅7?68亿元,比前一年下降46?41%。这届参会的代表虽然有近6 000人,但大多数人来的目的也只是“摸摸市场脉搏”,看热闹的多,真正订货的少。 官方是年开始对彩电实行的“专营”政策,也加剧了滞销。从2月1日开始,只有领到“专营证”的商店才可以销售彩电,于是,销售网点大幅度减少。以上海为例,先前的2 000多个彩电销售网点只剩下了不到1/10,一些地方的县甚至只剩下了一两个网点。而且,同时开征的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基金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彩电价格大幅度提高,18英寸彩电价格提高了900元(这分别是600元消费税,300元国产化基金),2 700~2 800元一台的价格与前一年的黑市价格类似;14英寸彩电也提高了500元,要1 800元一台,甚至超过了前一年的黑市价格。在抢购风盛行之时,人们并不觉得黑市价格有多高,但现在却不行了,人们普遍觉得相当于一个职工一两年工资收入的彩电价格“难以接受”。人们抱怨,这样的征税是变相涨价。而且,“专营”之后的彩电,质量反而明显下降,连那些专营的国营商店也抱怨,彩电不仅是质量下降厉害,而且也根本没有利润,因为官方规定,彩电的批零价差是7%,这还得扣去营业税、贷款利息和运杂费、维修费。 甚至在之前的春季家电交易会上就爆出了购买黑白电视机要搭配彩电的怪事。成都无线电一厂是四川生产彩电的主要厂家,但现在这家厂的销售科长罗科甲形容自己是“我都快患上彩电恐惧症了”。以前是人人求他,在是年的6月他却不得不去“求人”。他派出了五路销售人员去推销彩电,却几乎都是打着“白条”回来,这对他来讲,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哪怕是一直把彩电作为重头来经营的二级批发企业成都交电站,从彩电专营以来,也已经积压了两万台的彩电库存。 不仅是家电,市场变冷几乎遍及全行业。这种令人瞠目的市场变化逼得商家和厂家使出浑身解数,诸如“最低价出售”、“让利销售”、“酬宾大联展”、“清仓大甩卖”、“五折大削价”之类的广告和横幅,比比皆是。无论是国营、集体抑或是个体的商店,都是一派让利销售的景象,甚至北京崇文门大街上的一个个体户,都贴出了“二锅头让利销售”的条幅。北京的一家报纸,干脆特辟了一个“让利商品”专栏。有人更是打趣,说北京市场简直成了一个大拍卖行。 但这些降价让利的措施也没能启动市场。就以北京隆福大厦为例,不仅家电销售大幅下滑,甚至家具、纺织品、针织品也是严重下滑。北京排名第一的服装店——新新服装店,1989年9月的销售额也只有1988年的七成,尽管也搞了几次“让利展销”,但基本没有多少效果,搞得这家店的副总经理王志明无可奈何地说“闹不清消费者需要什么”。个体户也是一样,在北京的西单露天夜市,已经有一些个体户把营业执照都退了,即便还在经营的也是很不景气。 上海的情况大致和北京类似,但在“让利”和“优惠”都不管用之后,一种“还本销售”开始在上海“异军突起”。这种销售方式,就是厂家在卖出商品后,把部分货款在一定时间内返还给顾客。 最先打出这个旗号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佳洁牌吸尘器,之前这种产品籍籍无名,难以与“双爱”、“春花”、“凯歌”之类的牌子相比。为了摆脱资金不足的困境,这家厂不得已“独树一帜”地实行了还本销售。不料这种销售方式立刻起到了效果,甚至还刮起了一股“争购风”,不到半月,就销售了1?2万台吸尘器,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佳洁”的成功令一些收录机、洗衣机、电磁灶厂家纷纷效仿,人们注意到,只要是搞了“还本销售”的商店,都是人头攒动,顾客盈门,生意出奇的兴隆。 上海的新华无线电厂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他们生产的一种价格为430元的航天牌收录机,先是卖给自己的职工,分五年返还300元,结果购买非常踊跃。新华无线电厂推而广之,干脆在报纸上登了一个“还本销售”的广告,结果不到一个月就卖出去6 000台,创下了这家厂有史以来最高的月销售纪录。“销售热”于是带来了“生产热”,一度死气沉沉的工厂也终于见到了生机,数百万元的资金迅速解决了原材料和各种生产费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