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全然接受》
国王知道太子的意图之后,便下令臣民为太子的出游大肆准备,不但清洗、美化街道,还蓄意隐藏贫穷和病苦的景象。不过天神知道这是让悉达多觉醒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化身为病患、老人和尸体,出现在太子面前。

悉达多目睹此景,明白了苦痛是生命必经之事,原先以为生命都是美好圆满的观点就此瓦解。他决心要找到解决之道,使人们在面对苦痛时,都能寻获真正的喜乐与自在解脱,于是在漆黑的夜里启程,毅然离开了豪华的皇宫、父母、妻儿,踏上了真理追寻之旅,以寻求心灵解脱之道。 大部分人苦苦追寻快乐和安全感,还期待能得到永远的快乐。然而,无论我们曾经有多么快乐,生命中免不了会遭遇痛苦--离婚、挚爱的人死去、重病等等。由于企图逃避这些痛苦,企图操控自己的生命,我们便与自身强烈的感受脱节,因而往往忽视或否认了真正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由于悉达多曾长久沉醉欢愉中,因此一开始他以为克己的苦行就是通往解脱之道。他随同一群苦行僧开始修持严苛的苦行,控制饮食和睡眠,遵循刻苦的瑜伽戒训。数年后,悉达多发现自己形容枯槁,却一点也没有接近所憧憬的心灵解脱,于是,他离开了那群苦行僧,径直走向附近的一条河流。奄奄一息的悉达多虚弱地躺在岸边,不禁呐喊:"一定还有其他觉悟之道!"他闭上双眼,记忆如梦般涌上心头。 那是他小时候参加的一个春耕的年度庆典,他的仆妇把他留在田埂边的一棵蒲桃树下歇息。这孩子坐在凉爽的树荫下,望着人们辛勤地工作,汗珠从他们的脸庞上滑落,牛只正在奋力犁田,新割的青草和刚翻过的土壤中,昆虫正在垂死挣扎,虫卵散落了一地。看着万物生灵所经历的痛苦,悉达多心中的哀怜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慈悲的温柔之中,悉达多觉得心胸全然开阔,他仰望天空,为天空的湛蓝美妙所震撼--鸟儿自在优雅地俯冲、昂扬遨翔,空气中弥漫着苹果花甜美的香气。在这流动的、生命的神圣与神秘之中,有着能够容纳无尽喜悦与忧伤的空间,继而,他感受到全然的寂静祥和。 忆起这段经历,悉达多对解脱之道有了完全不同的深刻领悟。假使一个未受过训练的年幼孩子,都能用这种毫不费力且自然的方式尝到解脱自在的滋味,那么,这样的状态一定是人类天生会经历的一部分;也许,停止一切努力,像小时候一样,以一种仁慈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生命的一切,就能自此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