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私募操盘手的柔性交易哲学:非常交易》
"极端状态+人性弱点"暴露时 买还是没买 恐惧害怕误区 "显著行情"来临时的仓位状况 有还是没有 完美主义误区 "显著差价"出现时的股数赚取 补还是没补 喜新厌旧误区
![第63节:经典实战案例分析(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22754541245.jpeg)
置身市场之外的交易执行 "积柔成刚+寓守于攻"的执行 做还是没做 言行不一误区 "成本调整"的强制性保险措施 有还是没有 紧盯市值误区 "不确定性"增强时的参与仓位 减还是没减 急功近利误区 无法置身市场之外时的交易执行 "跌跌不休"时的筹币腾挪转换 活还是不活 无偿牺牲误区 "不得不买"时的跟随买进仓位 轻还是不轻 一步登天误区 "方向不明"时的瞎折腾捣浆糊 动还是不动 战胜市场误区 关于交易执行的一些思考: 价值是好菜 交易是刀叉 本书的书名叫做《非常交易》,既然是从交易开始说起的,那么我们也不妨用交易来作结尾,其实对于盘面的基本判断,只要是有过2-3年以上市场经验的人其感觉大都是差不多的,十有八九就是这么回事,那么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实际上,差距就在于"交易执行"的本身,贪功冒进、莽撞蛮干,那么交易必然是有毒的,积柔成刚、无为而为,那么交易不仅无毒,而且还是有益的,它是工具与手段,也是理念与境界。事实上,如果说价值是一道好菜,那么交易其实就是刀叉与筷子,如果说价值是一颗钻石,那么实际上交易就是切割机与打磨机。价值的理念不容质疑,它是市场的一面大旗,但是,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样是一个扳不倒的真理。当一切的铅华洗尽之后,投资者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的交易执行到底还有些什么问题?自己又是否总是在重复犯下明明知道的错误?恐怕这都是投资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后 记 历时两年时间,终于要把这本书完成了,就在本书即将完成的最后阶段,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股市都陷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仿佛作为全球"金融心脏"的华尔街一夜间成了"*ST华尔街",风暴的突袭令国内A股亦是"唇亡齿寒、雪上加霜",但是我们觉得,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与危难时刻,投资者更加应该保持一份冷静与清醒,客观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以及风险背后所孕育的机会,应该充分认识这是一场投资者必须打赢的"反恐战争"。 危机的到来使我们觉得这本书更有了加快出版的必要,或许投资者少抽一包烟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但是它给投资者带来的可能将是一场投资与交易的思维革命,甚至直接减少投资者在危机中的重大损失。我们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出发,是希望投资者能够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利益场中具有自觉的"反贪反恐"意识,通过了解群体博弈中的弱者策略能够把老子的思想具体化、清晰化,并且通过对于本书独创定义的"三种机会"、"三不主义"、"三大确定性"等概念的掌握,能够充分认识风险控制与交易之路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盼着投资者能在对"心理K线"的具体运用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获利观与可持续的价值交易决策体系,通过实战技能与投资境界的逐步提高,最终能够真正实现"让赢利成为高概率事件"的梦想。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区别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技术分析书籍以及一些与国内A股相去甚远的学术理论书籍,可以说,它并不是什么"宝典"、"大全"、"速成",而是一本让投资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实战工具书。它从最根本的哲学原则出发来结合实战技能的具体运用,完全是希望投资者能够从心理的层面来理解技术、从交易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因为炉火纯青的交易技术绝对不是几条K线、几个形态可以涵盖的。我们希望投资者能够从微观入手来理解交易本身对于提升投资境界的重要作用,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来理解系统化的交易思维,从而可以彻底地理清投资思维、掌握做好交易的基本能力,最终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条理清晰、明明白白的投资者。 我们觉得,当前一些评论节目中就事论事的泛泛而谈其实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只是出于节目和栏目的需要,或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观赏口味罢了,其实行情并不需要每天都作评论,因为那样的"关注密度"只会令人走向过度研判的"股奴境地"。事实上,股价的背后既有原因又没有原因,投资者真正要做的,不是时时刻刻去找到股价波动的原因,而是要准确"定位自己"、扎实"练好内功",磨练自己经受市场洗礼的能力,从最根本的哲学、境界和系统化思维的高度来理解市场、认识自己,从而斩断贪绳、紧握准绳,最终能够真正学到在股市中生存下来的本领,恐怕这才是最实际的一种能力。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要感谢广大客户与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是你们的大力支持才有了本书的顺利面世,同时还要感谢家人与好友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发行而做出了大量努力的工作人员,非常感谢大家!如有可能,我们会在《非常交易(二)》中与大家再度相聚。祝各位投资者朋友,投资顺利、万事如意,不求"天天向上",但求"稳中有进"。 作者 作者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