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五粮液”开发与“泸州老窖”档次相近的产品“头曲”、“特曲”倍受业内人士争议,以致引起很大的反响。焦点之一就是觉得“五粮液”不应该开发这种贴身肉搏式的产品,最终会累人累己, 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其实,这种“同地争市、同品争吃”的现象,已经不是个案,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重复“腰部崛起”的思路已经成了一个“多人进出却难以多人通行”小胡同了。 按理说,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下,厂家主导自主研发产品无可厚非。但是这样急于求成式的产品开发方式,很可能会造成同类中低端产品“满地黄花堆积”的现象,而“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就是需要大家独自承受与体会的种种际遇或滋味了。 白酒行业集体遇冷的大背景下,“消费为天”将是未来白酒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擎。倡导“消费为天”的产品战略、品牌战略、企业战略,将有助于打造白酒的核心竞争力,重塑白酒的行业形象。而要真正落实“消费为天”这一战略构想,“差异化”应该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行动指南。 行业遭遇瓶颈,白酒哪里去?品类的差异化、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的差异化,都要基于消费者的差异化。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酒产品的消费,也是基于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品类侧重与口感偏好。 白酒企业对于“差异化”的把握,要把“功夫”用在“酒外”。深度做好消费者的消费习性与偏好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更能“有的放矢”,“跟风”而上的产品大多难逃艰难生存甚至快速消亡的境地。两相比较,无论是资源的利用,还是价值的再生与利益最大化,前者的效率、利润、竞争力,都是后者难以企及的。这种“差异化”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杜绝“跟风相竞”所带来的“企业断代式发展”,其中的利弊,不言自显的“比较优势”非常明了。 产品有大小,市场无浅深。为什么一瓶水、一盒面、一包瓜子都可以撬开庞大的市场?每一个生产企业的成功,惟有消费的差异化需求,才有产品的差异化图腾。白酒处在当下这样一个调整时期,面对“中档扎堆”的市场现状,企业应该审慎思考自己的产品定位以及品类组合,在差异化的策略中去寻找与发掘自己的竞争力,行之有效地契合市场的商业逻辑,才能发掘小产品的大市场,为企业打开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我倡导“功夫在酒外”,并不是忽略酒的本质,因为酿造好酒是一个企业的“本能”。白酒企业要想永远站在行业的前列,就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倾注在“酒外”的思考层面,才能在思路上“快人一步”,在行动上“早人一年”。
![小米功夫酒 功夫在酒外](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2477646891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