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家园几杯老酒 酒酝东篱下



     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在魏晋风流当中,嗜酒之风延绵不绝。然而在“竹林”之后,与诗风相似,酒的意趣和真谛渐被吃药和玄谈冲淡,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时,才得以回归。陶渊明也喜欢玄谈,但他用沾满了酒香的诗句,将枯槁的哲思变成了鲜活的艺术语言,并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顶峰和哲学的高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田园诗当之无愧的鼻祖。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评价说:“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起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袁行霈指出,“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朱光潜先生则评价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这一点,陶渊明是怎么做到的?朱光潜分析说:“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这是尽人皆知的,像许多酒癖者一样,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世间许多醉酒的人们终止于刘伶的放诞,陶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诗论·陶渊明》)

  换言之,陶渊明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并不完全起源于饮酒,但酒却在其中发挥着微妙的平衡和调和的作用。据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74篇,其中与酒有关的有56篇,而他的诗文以《饮酒》二十首艺术成就最高,传诵最广。“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对陶渊明推崇备至的苏轼的这句诗,或许是对陶渊明饮酒格调最为精确的描述。恰如魏晋各种文风思潮在陶渊明处得到融汇一样,各种饮酒的乐趣和功用在陶渊明处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便将物镜、心境、意境、诗境杂糅着酒的醇香,让我们分不清何处为诗,何处为酒。

  陶渊明其人

  后世文人多把陶渊明视为隐逸者的典范,羡慕他闲适与从容的人生境界。而实际上,这是现实生活的苦逼之下熔炼出来的,从我们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事即可窥见一二。

  陶渊明素来不喜欢巴结上司。做彭泽令时,有一天上司督邮前来巡查,县吏提醒他说穿着应当隆重些。不料一句善意的提醒,却让陶渊明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感叹,继而辞官归隐。后世人多因此举认为陶渊明有藐视权贵的铮铮傲骨,也有人把五斗米当作陶渊明做彭泽令的薪俸。然而这是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误读。首先,陶渊明不是一个心胸狭隘、意气用事的人,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挂冠归隐;其次,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不肯为了五斗米的薪水而奉迎上差,因为五斗米并非陶渊明当时的薪水,而是指当时的五斗米道,教徒多为士族(六朝时期等级很高的贵族,与庶族相对),他们的标志是名字后面都带一个“之”字。

  实际上,陶渊明是一个等级观念很重的人,因为他有着显赫却又尴尬的家世。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据《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出身孤贫,在重视门阀制度的西晋社会,陶侃多次寻求晋身之道,屡屡受到歧视。后来他在平定八王之乱时才得以施展拳脚,屡建奇功,曾被拜为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位极人臣。然而陶侃深知,东晋政权实际掌握在王、谢、桓、庾四大士族手中,自己出身庶族却要掌握核心权力,以一己之力抗衡四大家族,必然不得善终,因此多次上表逊位。

  在东晋开国元勋当中,陶侃是一位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晋书·陶侃传》记载:“侃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四大家族对于陶侃的猜忌和排挤变本加厉,尤其“王敦深忌侃功”。在陶侃“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时,就造谣说他有“窥窬之志”,陶侃每每只能忍气吞声,自损以退让。

  陶侃后人在仕途上的尴尬就可想而知。陶侃的儿子勉强做到太守,陶侃的孙子只做了一些小官,而到了曾孙陶渊明这一代,虽然家道中落,但陶渊明自小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雄心壮志,自幼博览群书。29岁那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他到江州刺史王凝之的手下做江州祭酒(主管教育的官职),因为出身问题处处受人排挤,他不堪羞辱辞职回家。后来江州又招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这就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正出处。

  公元400年,他到桓玄门下做属吏,后发现桓玄有篡夺东晋政权的野心时,懊悔不已。401年,他借口母丧辞职回家。402年,桓玄谋反,次年夺取东晋政权。404年,刘裕等联合起兵讨伐桓玄,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最初,他见刘裕的性格、才干和功绩,与曾祖陶侃相似,因此对刘裕尊崇有加。不久他发现刘裕实际上心胸狭隘,为了剪除异己,不讲原则,不择手段,便再次辞职归隐。405年,他出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之退隐。同年秋,见惯了仕途险恶的陶渊明在叔父的介绍下出任彭泽令。然而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活,到任才81天,督邮来视察,陶渊明心想,我连高高在上的士族都不放在眼里,岂会甘愿奉迎这个不入流的乡里小人。于是他借机再次辞职,并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从此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做起了彻彻底底的隐士。

  显然,陶渊明是一个“大济苍生”的人,希望像曾祖陶侃那样建功立业。然而仕途上的经历却让他痛苦不堪,曾经发出过“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的悲叹。然而他又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的人,酒是他最常用的调和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说他出任彭泽令的理由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当时县令的薪俸中包括一百亩公田的收成,陶渊明就让人统统种上酿酒的秫,全然不顾一家人的温饱。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之下,他才同意50亩种秫,50亩种粳米。而辞职的一个重要愿望,是可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退隐之初,陶渊明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去来兮辞》),隐居之后,他的生活渐渐陷入窘迫,尤其遭遇两次火灾之后,更加困顿不堪,甚至到了“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的地步。但是陶渊明却能自我解嘲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他的好友颜延之来看他,酣饮之后给他留下两万钱,他竟然全部送到酒家,挂账取酒。然而他对于酒的沉湎还不至于此。他有一首《乞食诗》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记者认为这是陶渊明晚年一次乞讨经历的真实描写。

  种种事例证明,陶渊明虽然过着躬耕自足的隐逸生活,但是他嗜酒而不善营生,因此被后人所诟病。理解他的人懂得,他是在通过饮酒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体悟人生乐趣。这种表达率真和通颖,艺术化了他的诗酒人生。

  怡然自得的真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也是公认的陶诗中的最有意蕴的一首,虽然没有一个酒字,但人们丝毫不怀疑这首诗描写的是渊明酒趣的最高境界。朱光潜评价说,陶渊明的诗歌艺术已经达到“化境”,而“真”就是对其最恰当的评语。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陶渊明的酒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给自己来了一个清丽的素描:“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在陶渊明的饮酒世界里,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繁文缛节,一切世俗礼节都显得多余,一切功名利禄都变成了蝇营狗苟。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是我国用诗歌来探究酒趣的第一人。他在《饮酒》诗二十首的序言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作诗,对于陶渊明来讲,完全是一件自娱自乐的游戏。所以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酒味、醉境完全是超越功利、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的酒趣已经完全颠覆了建安文人的慷慨悲壮和竹林七贤的韬晦怨怼,完全进入个体自由式的审美境界。倘若建安时期的文人将艺术触角轻轻触碰到饮酒心态,竹林七贤用酒来浇去胸中块垒,那么陶渊明则把酒作为生活和诗歌的主角,把醉境和道境、现实和艺术混而化一。

  他在《连雨独饮》中写道:“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他认为,只有在饮酒的时候,才可以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真实境界,才能体悟到与天地同在的境地。

  陶渊明追求酒中真趣的极致,讽刺哪些为名利而变得矫情和虚伪的人。《饮酒》第三首以追问的语气讨论人生的真谛和乐趣:“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第十三首则将饮酒时的真情与虚伪放置到完全对立的境地:“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做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所以清代学者方宗诚在《陶诗真诠》中评价说:“托酒以返真还淳,忘怀名利,以了死生”。

 东篱家园几杯老酒 酒酝东篱下
  然而陶渊明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就像他一会儿高唱“少无适俗韵”,一会儿又要“猛志逸四海”。在饮酒与养生方面,陶渊明也充满着矛盾。他有一首《止酒》诗:“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革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用19个“止”字讨论饮酒与否,但最终还是认为“止酒情无喜”,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矛盾极率真地展现出来。他甚至还总结出许多条关于饮酒的功用,来为自己的嗜酒做注解:“酒中有真味”(《饮酒》其十四)、“酒云能消忧”(《形影神》)、“酒能祛百虑”(《九日闲居》)、“春醪解饥劬”(《和刘柴桑》)、“对酒绝尘想”(《归园田居》之二)、“试酌百情远”(《连雨独饮》)。

  所以,陶渊明呈现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形象,就是浑沌世界的老顽童。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书·隐逸传》则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其实,陶渊明精通音律,在他的早期作品《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中提到:“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之后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他关于琴书自适的生活。读书不求甚解也好,空抚无弦琴也罢,这是他在追求大音希声的境界,却用形而下的行为表现出来。这种不拘形式的怡然自得,同样体现于陶渊明的饮酒生活。有一次,有贵客来,恰逢家里热酒酿成,陶渊明就把头巾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照旧带上。后来人们把葛巾漉酒当成了好酒成癖的代名词。还有一次九九重阳,家中无酒,他就到菊花丛中久坐。有朋友送来美酒,他们就相对而饮,喝醉之后便回家去。无酒嗅英,有酒便酌,这份率真与洒脱,让辛弃疾企羡不已:“纵无酒,成怅望,只东篱搔首亦风流”。

  以酒会友的洒脱

  诗酒宴集,在魏晋文人间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晋年间在石崇的豪华别墅举行的金谷聚会,和东晋年间由王羲之组织的兰亭聚会。金谷聚会以奢华排场著称,结成的《金谷诗集》多描写昼夜游宴、歌舞升平、饕餮罚酒,“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风靡千古,相比金谷宴集,摈弃了声色犬马的奢靡,却平添了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的雅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以《兰亭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抵石崇,甚有欣色”。两大聚会对于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酒场斗诗的传统在后来花样翻新,形式层出不穷。然而两大宴集都呈现出集团化的特色,只有共同志向和趣味的人才能汇聚一处,格调不同的人很难获得平等机会融汇其中。

  陶渊明也是积极传承诗酒宴集的热心人,虽然他有一批像颜延之等名士作为朋友,但我们很少见到陶渊明描写与他们以酒酬和的作品,更多的是他与乡邻之间的饮酒生活。例如他曾组织过斜川聚会,邀上“二三邻曲,同游斜川”,“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简直可爱至极。记者猜想,当时所谓的诗酒宴集是陶渊明的独角戏,因为陶渊明只记录了他自己的《游斜川诗》,描写了“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的场景,发些“中筋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的感慨。乡邻的所得,可能只有可以大快朵颐的酒食,但陶渊明却毫不在意,自鸣得意于“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大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古风。

  在陶渊明的诗集当中,有许多类似的描写,其中既描写了他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他与乡邻之间的和睦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饮酒》的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有乡里老翁清晨携酒来访,陶渊明高兴得倒披着衣服就迎接出来。原来,老翁同情他怀才不遇,专门来陪他喝酒解闷的。老翁劝他不应安居“茅檐下”,应当顺应世俗、和光同尘。倘若是某位大人物讲了这番话,估计陶渊明翻脸的可能性很大,但陶渊明却极诚恳地回答他,而且还反劝老翁“共欢此饮”。还有一篇《饮酒》诗描写他与民共醉、物我两忘,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陶渊明的酒会上,不是高朋满座,不是群贤毕至,而是整日相处的乡邻父老,但是陶渊明依然陶乐其中。

  在隐逸期间,陶渊明有很多次复出为官的机会。但他每次都婉言谢绝,“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亥岁始春怀田舍》)。他少有的一篇和诗《和郭主簿》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夏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中把自己自娱自乐的生活情趣与富贵奢华的官场生活做了一个对比,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知足自乐的情怀。

  结语

  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评论说,陶渊明的思想是承袭了魏晋清谈的结果,并根据自己的家世和现实生活加以创新,“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之佯狂任诞”。袁行霈在《陶渊明研究》中则用“自然”、“顺化”、“养真”来系统阐述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后人的精神贡献。

  这是因为陶渊明善于把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哲学,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思考演绎出来,每每不求甚解时,又以酒化之。这正是我们所认识的陶渊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酒,因为没有了酒,就没有了他的诗,没有了诗,他的人生将不再是平和之美,而是黯淡平庸,他的哲思也必然空洞乏味。

  记者认为,饮酒以体道为尚,快乐次之,重礼次之,重艺再次之。酗酒,下劣品矣!

  陶渊明的饮酒,是绚丽的酒道,是真实的快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2388.html

更多阅读

远方的客人一路辛苦,请你喝杯下马酒 远方的客人请你来

近日下乡的插友老韩、“无敌老妈”、喜子先后回到呼和浩特,我们夫妇宴请在呼市的巴盟五原县天蓝疙旦的知青弟兄姊妹们,一为老韩、无敌夫妇接风洗尘;二是商量下乡插队50年聚会活动的安排。大家欢聚一堂,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患难情

声明:《东篱家园几杯老酒 酒酝东篱下》为网友逆游的金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