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了一场体育经济的讨论,听不少高端活动的操办人介绍自己美仑美奂的场所、顶级奢侈品的摆放、社交名人的出席,似乎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些顶级活动的成功。我的观察正好相反,我认为这些活动大半是浮在面上的活动与活动家们的作秀游戏,在作秀之下,大部分的高端活动与赛事还没真正找到高端群体的北呢。
那么,北在哪里?玩高端活动的第一项是发挥圈子内在的联系性。高端圈子讲究高来高去,投资人也好、操盘手也好,你够牛就可与其他够牛的人对话、称兄弟、拉来玩玩。因此象阿拉善协会、象华彬庄园,它的启动都是大家在同一级别与同一层次的人互相拉拢的结果,而不是弄一个会所或机构,然后雇一帮打工的开展商业营销的活动结果,因为那样的结果可拉来作秀的社交家、拉来信以为真的赞助商,但是落不到高端圈子里的那些哥们的实处。
同时,对于大部分的高端活动来说,需要非常耐心地发现、培养和训练出符号性人物作为其动员道具,现在的大部分高端活动明显的不会在这方面耐心、细致、有心地发现人与熏陶人,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上身西装下身兜裆裤的两截子名堂,而不能对于高端群体实现真正有机的动员。
同时要深切地体认到,中国的富人群体除了钱数高档点很大部分的生活内容依然是低档的,因此高端活动要富于普及精神,挖掘出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普及性信息、说法与做法。现场的高端活动动不动来一句“生活方式”,其实谁也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那一种活动靠这些半洋不洋的说法能不能嵌入到他现成的生活方式里面,并进而影响到他生活方式的其他系列行为呢?其实很多高端活动只是拿南天门的事对着太行山在说,那些活动中的所谓国际成名人物对中国高端人士来说也缺乏刺激性与号召力,诸如猪八戒碰到了孔夫子的门生一般,所以决定了其动员成效很低。
正因为如此,这些高端活动把自己做在了一个极小的圈子里,做成了神话和假象,做成了封闭式的伪圈子,因此我认为这种营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大有问题。当然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拿点一般人不太懂也参与不进去的活动作为引子,然后圈地皮、摆场子,让那些活动作为背景,而实实在在地在另外的事情上(比如会务、展销等)赚钱,这样也不失为聪明之举,只是这层游戏模式我还是要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