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高手”的猎物
2001年10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国内著名企业科龙电器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顺德格林柯尔以5.6亿元收购原属广东顺德容桂镇政府的20.6%的境内法人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此时,距原容桂镇镇长徐铁峰出任科龙电器总裁才一年零四个月时间,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再一次对科龙电器的命运施加了自己的影响力。 这次接手科龙的是一个身形偏胖的中年男人,名叫顾雏军。在此之前,如果说他与科龙有什么渊源的话就是,1989年时还是学者的他发明的顾氏制冷剂曾引起潘宁的注意,还有就是1999年,已创办格林柯尔公司的顾雏军带着自己发明的制冷剂到科龙推销,吃了闭门羹。 收购双方的巨大差异令人震惊。2001年,格林柯尔全部收入只有5亿多元,不到科龙的一个零头。收购者名不见经传,被收购者声名显赫——这一消息震惊了中国家电业。 科龙再次聚集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人们把更多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这次畸形而突然的并购,投向了“爆发户”顾雏军以及格林柯尔,同时,当地政府导演这场并购的意图亦令人生疑。|www.aihuau.com| 在新闻发布会上,容桂镇镇长解释说:“作为政府,对企业最好的结果应该是零持股,零负债,应该退出企业,只信守自己宏观控制的职责即可。”之所以会选择格林柯尔,是因为“看好其高科技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网络、人才与市场优势”。这些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显然无法解开任何疑问:科龙为什么要出售?为什么是定向的出售?为什么选择格林柯尔?为什么是那么低廉的价格?总而言之,这些年来科龙到底怎么了? 事后查明,用于并购科龙的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2001年11月才注册,注册资本号称12亿人民币,其中,顾雏军的专利技术使用权无形资产居然难以置信地占了注册资本总额的75%!(而当时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出资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也就是说当时实际可调动的资金不足3亿元,根本就不具备收购科龙电器的条件。 对顾案的二审材料显示,2002年4月,工商部门不予顺德格林柯尔年检。为将无形资产降到法定比例,顾雏军指使刘义忠等人通过来回转账的方式制造了天津格林柯尔向顺德格林柯尔投资6.6亿元的假象,并提交虚假资料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从而骗取了原顺德市工商局对顺德格林柯尔的变更登记。 这些伎俩如果说当地有关部门和有关决策者不清楚,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据记者徐铁的一本书《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记载,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陈伟曾认为科龙可以卖上四五十亿元,但仅几年后,科龙便以寥寥数亿转让。 顾雏军进入科龙后,容声集团以其拥有的科龙电器2.04亿股股份,“科龙、容声、容升”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及土地使用权等作价与科龙交易,用于归还12.6亿元的欠款。这一投桃报李式的交易结果,是顾雏军收购科龙的价格从一开始的5.6亿元突然降到了3.48亿元,而顾雏军真正缴纳的资金只有1.5亿元。至于另外的1.98亿元后来是否进入了科龙电器,外人根本不得而知。 在分析了顾雏军的种种并购手法后,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尖锐地给出假设:“每次成功收购的背后,总隐含着某些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的默契,那就是格林柯尔通过作出某种承诺获得购买原来控股大股东的法人股的优先权利,甚至获得对格林柯尔较为有利的交易条件,在顾雏军入主上市公司后,与原来的控股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的债务豁免或者其他关联交易获得好处。” 事实也是如此,据《顾雏军调查》的作者陈磊引用一位曾任科龙董事会秘书的知情人的话,当时顾雏军想方设法做通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顾雏军与政府谈判的重要筹码,正是科龙与母公司容声集团之间藏于账面之下的大量关联交易。顾雏军向政府表示,如果让他收购,容声集团欠科龙的钱,就可以不用还了。” 顾雏军就这样进入了科龙,伴随着无数的镁光灯,当然还有一片的质疑声。这些怀疑包括证监会的调查,后来的报道表明,证监会在2001年就开始了对格林柯尔的调查。 对格林柯尔这个神秘偷猎者的怀疑,导致顾雏军不久就“损失惨重”。2001年末,知名媒体《财经》杂志发表的一系列质疑格林柯尔产品及财务状况的文章,导致柯林格尔在香港股票大跌,一个月内股价跌幅逾60%,市值蒸发20亿港元,顾雏军身家损失超过13亿元。 对此,顾雏军不无沮丧地说:“有人说我一战成名,但是我成名的代价太大了。”由于在收购过程中一心只想着与容桂镇接上线,顾雏军甚至没有对科龙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连科龙财务的准确信息也不了解。所以,当2001年11月得到科龙“亏损可能超过6个亿”的报告时,还沉浸在成功收购科龙的喜悦中的顾雏军不由得吓了一大跳。 这或者是顾雏军对媒体的事后表演,因为有着“财技”专长的他知道何时让财务报表应该好看,何时应该难看,最终公布的年报显示,科龙2001年亏损15.56亿元。 之后,为防止科龙电器在2002年继续亏损而退市,2002年至2004年间,顾雏军指使姜宝军等人以加大2001年的亏损额、压货销售、本年费用延后入账、作假废料销售等方式虚增利润。2003年,顾雏军还指使成立了两家公司专门来操作压货销售增加利润额。通过这些措施,科龙电器2002年、2003年公布的虚假财务报告显示,其利润分别达1亿余元、2亿余元。 看到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判决结论,顾雏军的肆无忌惮的行为令人真是哑口无言,一个人可以造假造到如此地步,在中国大陆上市公司活得太潇洒了,顾雏军们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在香港,创维集团的黄宏生仅“挪用”了上市公司区区4800万就被判入狱6年,而检察机关认定的顾雏军的挪用金额达7.46亿元之巨。
如此“财技”基础上构筑的格林柯尔系产业帝国,只能证明转轨中的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灰色操纵空间。收购科龙的巨大成功令顾雏军感受到了当个全国知名企业董事长的满足,而且获得了巨大的现金流,从此开始,他的梦想家的特质一再发挥作用,并购步伐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最后企业崩溃,身败名裂。
2006年年中,预感到巨大危险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龙是我们所有公司最有灵魂的、最闪光的、最耀眼的一个企业。” |!---page split---|带给科龙“最好的发展时期” 让我们再回到2001年,初到科龙的顾雏军召集科长以上干部开会,一下子来了500多人的场面让他大吃一惊,虽然顾雏军手下有几家公司,但与科龙相比,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如果说最初的接手,顾雏军只是把科龙当作他资本的猎物,那么在入主科龙后不久,顾雏军开始想要好好地做一番事业。 顾雏军迅速展开了所谓的“顾氏新政”。顾雏军入主前,科龙的内部管理已乱成一团,小团体利益严重,管理失效、内贼牟利的现象比比皆是,而科龙此前流于形式的改革根本没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这方面顾雏军铁面行事,无所顾忌,可谓不负厚望,做到了很多老科龙领导人做不到的事情。 “花科龙的一块钱,里面有我顾雏军的两毛。”这是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他首先抓的是成本控制。顾雏军首先把财务统一了起来,对科室部门进行撤并,实行透明化管理,大砍行政和营销预算。这一下子,科龙半年采购5000万元的部件成本就比以前节省了1000万元。在生产一线,顾雏军大力推行“价值工程”,合理节约原材料或加工成本。 顾雏军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对科龙的体制改造,在他眼里,原来曾是潘宁、王国端乃至徐铁锋等人视为畏途的政企关系处理变得轻而易举。 另一方面,技术研究出身的顾雏军把科龙带回了走技术领先之路的原路上。凭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敏感,顾雏军在进入科龙后的第一次听技术部门汇报会上,就慧眼识珠,指示将一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却躺在文件柜里的“分立多循环”技术申报国际重大科技成果专利。到任的第三个月,他就将“分立多循环”与自己的专利“双高效”空调一起,作为公司起死回生的王牌产品推出。这两款高端产品因其性能突出,以较高价位赢得了市场认同。 与此同时,顾雏军将旗下的华宝空调全面拉低价格,刺激经销商,降幅高达40%,以价格战的姿态重新卷入激战中的市场,使一度萎靡的科龙产品重新回到市场主流行列。 在顾雏军的强势改革下,科龙企业运营日渐正常化。但也是在这半年里,顾雏军的头发白了一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几乎老了10岁。“我所有的白头发可能都是从2002年1月到9月份变白的。” 而顾雏军在科龙的铁腕管理中,“整风运动”不能不提。顾雏军认为科龙企业病的根源在于科龙电器内部存在严重的派别小团体,因此从2002年8月开始,每年的七八月份,科龙都会如期开展“整风运动”。这一运动首先从科龙空调公司开始,此后迅速波及开去,涉及到上百位分公司经理、售后主任、传播科长。 经过一轮文化整合运动后,科龙电器员工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众多高管相继离职,一些在评议大会上痛哭流涕的人员得到了重新任用,具有格林柯尔背景的人渗入科龙。可以说通过整风运动,顾雏军全面接管了科龙,也为他后续的掏空操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同时这也将科龙十多年来建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破坏殆尽,使这家原本极具现代气质的企业成了一个小型民营企业。 2003年,科龙电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重回到家电一线企业的行列。顾雏军实现了让科龙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的目标,这也成了后来顾雏军并购美菱等国企时的重要筹码。 而这一年,耀眼的顾雏军也当选为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理由是他“在国企改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顾雏军显得志得意满:“两年来,我为科龙付出很多,有无限的酸甜苦辣。因为科龙,引来了无数猜测和质疑;也因为科龙,有了今天这样多的关注和认可。” 带给顾雏军巨大荣耀的科龙在顾雏军的心目中份量越来越重,许多科龙的旧部尽管对顾雏军的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提出质疑,但提及后来顾雏军对科龙的贡献也是给予了肯定。 回首科龙的顾雏军时代,科龙的冰箱业务在全国领先,空调和小家电的发展也不错,空调数量更进入全国市场占有量的行业前三名。或许正如原科龙人力资源总监、曾服务过科龙数个时代的彭玉冰所说,那是自潘宁时代以来科龙发展的最好时期。 如果顾雏军在此时静下心来,埋下头去,也许有机会把早期那段隐秘历史“漂白”,将科龙这个企业从危机当中“拯救”出来,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毕竟科龙的容声冰箱领先同行十多年,有着深厚的市场、品牌和技术积累,而空调与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拥有的天生的市场直觉和铁腕执行力将使科龙在冰箱和空调两大行业板块有机会在一线品牌中站稳脚跟,进而领先。但在实业上的太少积累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太多“成功”使顾雏军显然无法停下内心扩张的步伐。表面上他喜欢科龙这个现金奶牛,品牌称号,但实际上他将科龙当成了自己进一步扩张的疯狂提款机,最终把这个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送上了不归路。 科龙一度承载了顾雏军的实业家之梦,是他一手扶起了科龙,却也是他一手把科龙给摔倒在地。2005年9月,当时还被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顾雏军,流着泪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将科龙26.43%股份卖给了海信,结束了他与科龙不到四年的姻缘。成在欲望,败在疯狂 当年顾雏军为何为公司取名“格林柯尔”,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字面看来,格林柯尔本身就包含了他意欲一揽“格力”、“美菱”、“科龙”、“海尔”的雄心。 成功收购科龙,只是顾雏军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的第一场秀,也是顾雏军悉心经营并向外界展示业绩的“窗口”,是其随后实施一系列疯狂并购的基础。 2003年5月,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用同样的手法,以2.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徽合肥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同时拥有科龙与美菱的顾雏军得意地宣称自己“能控制全世界150升以下的电冰箱”。 2003年7月,科龙收购了浙江最大的电冰箱企业杭州西冷集团70%的股权。2004年8月,格林柯尔以1.84亿元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冷藏设备有限公司。另外,顾雏军还与南京斯威特集团抢食小天鹅,争购小鸭电器。 这一连串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引人瞩目的“资本狂人”。 但顾雏军还不满足,他又将触角伸向了汽车业。2003年12月,顾雏军在家乡扬州布下了进入客车行业的第一颗棋,以4.18亿元收购江苏扬州亚星60.67%股份。2004年4月,顾雏军以1.1亿元收购了国产汽车轴承第一品牌襄阳轴承29.84%的股份。同年11月,顾雏军全资收购了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汤姆肯斯的子公司盖兹国际在法国的汽车管件工厂,以及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打通了客车设计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短短4年时间,顾雏军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麾下有1家香港上市公司,5家A股上市公司,构成了一个规模惊人的“格林柯尔系”。顾雏军也几乎被看作白色家电的行业老大。 但这一人生事业的顶点,也成了顾雏军悲惨的落点。 顾雏军在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动作,就像是划出了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无奈的下落时刻也就来临了。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后经国内各大报刊、网站的广泛刊登,一时间舆论沸腾。|!---page split---|
此后,顾雏军开始从声望巅峰直线跌落。 2005年1月,香港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公开谴责格林柯尔与天津格林柯尔工厂在2001年的关联交易违反了创业板上市规则;4月,湖北、江苏、安徽、广东四省证监局联合调查格林柯尔系涉嫌违规挪用科龙电器资金,收购美菱、襄阳轴承以及亚星客车三家上市公司的事件;5月,科龙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7月,科龙三位独董陈庇昌、李公民、徐小鲁提出辞呈,“倒顾运动”随后开始……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的戏剧人生在这一天被定格。这一天,他一下飞机,就因涉嫌经济犯罪,在北京首都机场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8年1月30日,广东佛山市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顾雏军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款680万元。 通过后来披露的长达193页的判决书,我们知道了顾雏军案的一些细节。当年为筹集收购科龙的资金与完成顺德格林柯尔的年检,顾雏军采取了倒账手法,4次倒账6.6亿;为避免科龙退市,粉饰业绩,顾雏军指示手下注册安徽合肥维希公司和武汉长荣有限公司,伪装压货,虚增利润,并对2002、2003、2004年度的报表做了相应处理;为注册成立扬州格林柯尔以收购扬州亚星,顾雏军伙同张宏挪用了江西科龙4000万元和科龙电器2.5亿元资金,收购成功后扬州亚星也成了顾雏军的提款机……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2》中对顾雏军有这么一段评述,“他如果老老实实做科龙,数年之内或可证明自己,赢得尊重,也许连他在格林柯尔时期的种种灰色记录也会被洗白或被淡忘。”只可惜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单是一个科龙,并不能满足顾雏军过于膨胀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最终将顾雏军推向了深渊。 回望顾雏军在科龙的4年,我们不禁叹息,如果他能踏实一点,不急功近利;如果他不为了区区虚名而去压货、修改财会报告;如果他没有挪用科龙的资金去进行扩张……今天又何至于身陷囹圄? 但人生没有如果。2009年4月9日,50岁的顾雏军迎来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余下多年的人生,他还要继续在监狱中度过。背景资料1科龙命运背后的“有形的手” 资料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华南地区领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扶持不遗余力,这也是科龙得以成长和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有个例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潘宁要扩建厂区,但是容桂镇上已无地可征,镇领导摊开地图,仔细盘算,最后决定炸掉镇内的一座小山,将之夷为平地,让潘宁建车间。 由于政府的开明与倾力支持,当时的顺德的确非常“可怕”:全国家电产量的1/3在广东,而顺德就占了“半壁江山”,在所有市镇中,顺德、中山、东莞、南海因经济最为活跃而被称为“广东四小虎”。顺德位居四小虎之首。 而与此相关联的则是,政府也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而强势的角色。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科龙电器的前身珠江电冰箱厂的容声冰箱响彻大江南北,但品牌所有权却归容桂镇政府,1998年中期,为了延伸产业链,潘宁谋划在科龙空调项目上增大投资,但结果是镇政府要求科龙接收同城的华宝空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意想不到,1998年12月,就在科龙宣布收购华宝空调2个月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发布公告,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第二年4月,潘宁卸任董事长。 2000年6月,上任仅仅一年半的王国端出人意料地辞职,容桂镇镇长徐铁峰出任科龙总裁。背景资料2顾雏军的科龙前传 顾雏军曾是一个学者,在天津大学任教,并于1989年发表了他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和“顾氏制冷剂”。但这一理论遭到了包括其研究生导师在内的国内制冷学界专家的集体批判和对抗。无奈之下,顾雏军决定从“学术”是非中抽身而退,依靠自己的“顾氏制冷剂”大干一场。 顾雏军先是北上北京,注册成立了华瞾能源工程公司。1990年,顾雏军又南下广东,在惠州设立分部——惠州华瞾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搞起了“小康”空调。 在物资短缺的当年,小康空调的“超低能耗”正好适合当时市场需求,因此,产品推出后着实“火了一把”。但好景不长,由于安全性能和制冷性能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小康”空调被勒令停产。 愤怒的顾雏军将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告上了法庭,但在一审、二审败诉后,眼看产品不能销售、生产停顿、资金链断裂,债主上门逼债,顾雏军“失踪”了,甚至还没等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最终宣判。当顾雏军再出现,以外商的身份在天津投资5000万元成立制冷剂生产厂(格林柯尔前身)时,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资本新贵。 建厂的资本从何而来?顾雏军说,那是他“海外十年”孤身创业的成果。但对这一段“十年”历史,顾雏军讳莫如深,表述让人如坠云雾中。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顾雏军在海外的时间绝对没有10年,但他拿到了资本,并且掌握了资本运作的技巧。 1996年,顾雏军来到香港,开始谋划搭建自己的资本运作平台。2000年7月,在顾雏军的运筹帷幄下,格林柯尔成功登陆对经营业绩、规模都要求不高的香港创业板。 顾雏军这段聚集财富的经历尽管曲折,却并不模糊。可是,他却偏偏要完全地改写。根据他自己的描述,1989年后他就受英国合作伙伴(他始终不肯披露公司名称)的邀请,赴英国创办格林柯尔,然后又去华尔街历练过投资银行业务,并在10年时间里,先后在全球各地创办了9家公司。格林柯尔制冷剂是国际制冷市场上最贵的产品,占有25%的欧洲市场、10%的北美市场和50%的亚洲市场,这为顾雏军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在一个互联网已经把世界都碾平了的年代,顾雏军要把一个没有发生过的故事说圆,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拒绝提供哪怕一个这段经历的见证人,更有熟识者透露过一个细节,此人英语口语无法达到与人沟通的水平。(改编自《大败局2》,吴晓波著)|!---page split---|背景资料3顾雏军时代的科龙大事记2001年4月,科龙电器年报公布,亏损6.78亿元。2001年10月,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斥资5.6亿元,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20.6%的股权。2002年初,收购江西齐洛瓦冰箱厂;2002年4月,科龙电器公布年报,亏损15.55亿元,创下中国家电上市公司之最。2002年5月,顾雏军宣布在南昌投资3.6亿美元建造格林柯尔科技工业园。2002年8月,科龙电器内部掀起“整风运动”。2002年10月,收购吉诺尔冰箱厂。12月,以1000万元接手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电冰箱生产线。2002年12月,收购上海上菱和远东阿里斯顿的全部生产线。2003年5月,创建科龙南昌工业园,收购杭州西泠集团70%的股权。2003年度中报赢利1.12亿元,一举扭转了几年亏损的局面。2003年5月,以4.18亿元控股上市公司亚星客车,宣布投资4亿美元建造年产电冰箱360万台的科龙基地。6月,以2.09亿元受让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顾雏军宣称投资24.9亿元在合肥建设格林柯尔—美菱工业园。2003年,顾雏军当选为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大年度经济人物。2003年12月,收购江苏扬州亚星60.67%股份。2004年4月,收购了国产汽车轴承第一品牌襄阳轴承29.84%的股份。 2004年8月,2004年8月,以1.84亿元收购商丘冰熊冷藏设备公司,并承诺投资15亿元搞制冷工业基地,同时收购上市公司华意压缩。2004年8月,由郎咸平的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引起“郎顾之争”。2004年9月,国家审计署进驻科龙电器,展开调查。2004年10月,科龙20周年厂庆,在北京组织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2004年11月,深交所联合香港联交所进驻广东科龙总部对其财务问题进行集中核查。2005年1月,被香港联交所谴责进行关联交易。科龙股价应声大跌。6月份,正常经营活动全面停止。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05年9月,他在看守所里将科龙股份转让给青岛海信集团。美菱、亚星等股权相继被收购或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