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跨国经营实践案例与行动指南:海外鏖兵》
点评: TD-SCDMA的创新取得成功,有相当大的偶然因素。假如不是大唐而是其他没有官方背景的企业,恐怕就不会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标准了。国内设备制造商们一直在风险和收益间摇摆而无法判断,过早则可能成为先烈,过迟就永远只能做追随者,丧失先发优势。而创新时节往往缺乏可见的市场环境,自由竞争只是创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大唐因命悬一线而险些功亏一篑,选择做一个市场先行者是有巨大的风险和代价的。先行者并不意味着比别人最早获益,也不一定是最后的市场统治者。大唐前期的巨额投入,后期为了培育市场不得不与同行和对手分享,而大唐在收获季节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还需要在市场中搏杀,拼的是内力,而结果却往往是后来者居上。政府在对待类似创新时,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引导和组织国内企业集体突围?这些是大唐3G自主创新案例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五、 能否像高通那样占据价值链高端
![第50节:3G何处是通途(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95624540448.jpeg)
大唐作为设备制造商同时又是标准提出者,让人联想到美国高通公司。从名不见经传的7人小公司发展成无线通信领域的霸主,高通只用了20多年,其中经历了10年CDMA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过程的颗粒无收,才等到了CDMA成长为可和GSM抗衡的技术。高通公司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是始终依赖于卓越的前沿技术,将总收入的15%~20%不断投资于新技术的研发,以确保持久的领先。它的生存模式靠的是手机芯片的销售和收取技术许可费。 本来高通的业务涵盖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但生产型半导体公司的厂房和设备投资巨大,而且无法避免周期性,后来高通将其他业务出售了,只留下最赚钱的知识产权授权和芯片业务,全力把好标准设计、芯片开发和业务开发平台设计三个上游关口,使得无论制造商如何变换,高通财源始终滚滚如流。 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做高通。大唐即使想做"中国的高通",也很难实现。大唐没有持续在研发上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当时只有大唐、西门子在以TD-SCDMA标准开发设备,并非情愿孤军奋战。单靠大唐一家的技术力量无法快速推进新标准的商业化进程,越多设备厂商参与竞争才会带来性能升级和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