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济南市的多位供应商纷纷向经济导报记者反映:济南华联超市以停止付款相威胁,强制要求供应商进入其开设的新店。据导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此次被无端“压款”的供应商至少有数十家,少则被拖欠数万元,多则数百万元。
本报此前曾报道,进入今年以来,济南市先后有海普、西格玛、新一佳、万嘉隆、上海世纪联华5家超市因经营不善关门,坑苦了一大批供应商的现象。作为济南市的超市“大鳄”,华联超市虽然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此次事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不进新店不付“压款” 一位供应商告诉导报记者,今年4月份济南华联超市张庄店开业后,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部分供应商不愿进店。为此,华联超市以对方不续签合同为由,拒付该供应商其他所有华联各店以前的货款总额200余万元。 另一位供应商被“压款”数十万元,正进退不得急得团团转。他说,如今进超市“铺货”需要交纳的进场费(品牌费、条码费)、节庆费、陈列费、促销员管理费、损耗补偿费、返利等各种费用名目日增且水涨船高,供应商们不堪承受。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要进入济南市上规模的超市,1年需要交纳的各种费用达1万元至数万元不等。目前华联超市在济南市共有十几家分店,难怪供应商们连喊“受不了”了。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被华联超市无端“压款”的供应商至少有数十家,少则被拖欠数万元,多则被拖欠数百万元。对此,不少已签订合同的供应商表示会停止促销,更有众多供应商表示准备集体停货,其中部分大品牌供应商已经开始停止供货。下一步,供应商们将根据华联超市付款情况确定是否采取法律诉讼或集体停供等进一步行动。盲目扩张酿恶果? 对于济南华联超市引起的这场“平地风波”,业内人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其盲目扩张的恶果,而整个商业市场的运行环境也需进一步改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宋运郊教授认为,本土超市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选准自己的定位,在选址、产品、价格、经营方式和理念等方面通盘考虑;尤其要注意在开设新店方面量力而行,力戒贪大求全、急功冒进。 据了解,去年以来,济南华联超市开店节奏明显加快,已先后建设了5个数千平方米的大型超市,使得其在济南市的超市数量达到十几家。但由于市场饱和度的增加和位置的不同,这些超市的营运状况参差不齐,只有不到一半销量较好。去年,位于山大路的一家分店就因经营不下去关了门。 值得注意的是,与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巨头相比,本土超市大多靠贷款和占压供应商的货款维持运转,实际上非常脆弱,一旦店面选址或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资金链出现连锁反应,陷入被动。 实际上,济南华联超市存在的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需要从整个商业市场的运行环境方面进一步规范。比如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问题已经成为业内的“潜规则”,但解决起来却非一日之工。据业内人士透露,济南市某大型连锁超市仅靠收取供应商的“开业赞助费”,就可以完成各地大量新店的开设还绰绰有余,并开始向市区以外发展;反正是供应商出的钱,对于每家门店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超市方则考虑不多。 为破解这一难题,维护市场公平,济南市工商局和贸易服务局从整治超市的“霸王合同”入手,去年11月份曾联合发布《济南市商业超市供货合同》,要求在全市各大商业超市推广使用,济南因此也成为国内第二个由零售商和供应商之外的“第三方”推出商业超市供货合同文本的城市。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济南市的几大超市普遍没有采用这一合同文本。 另据了解,有关部门将把推广使用《济南市商业超市供货合同》和整顿零供市场的专项活动结合起来,并确定了联系部门和联系电话,对发现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供应商们迫切期待这些措施能够及时落实到位,让自己的辛苦钱不再频频“被坑”。(记者 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