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功没有榜样:一模仿就失败》
直到罗丹丢下雕刻刀,才想起茨威格来,赶忙道歉:“对不起,先生,我忘了您在这儿了……”茨威格却紧握着大师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与罗丹的那次会面,令茨威格永生不忘,他在自己的一篇隽永小品《成功的秘决》里记述了这件事。他回忆道:“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罗丹没对我说过一句话。除了创造他完美的塑像之外,他把一切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存在这个活儿,如同上帝创世的第一天那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彻底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这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在这一小时里,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专注;把我们容易分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个小点,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它,无论它是大是小……” 这次颇具教育意义的会面,对茨威格的事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他没有像罗丹一样拿起雕刻刀,而是拿起自己的笔,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和传记文学的创作。最终,茨威格写下了《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名著,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罗丹有句名言: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你不要管别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你只需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5.5一步步向高处走 人类是怎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佳答案是:朝着心中的那个目的地——峰顶,然后一步步走(爬)上去的。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在达到成功的顶点之前,我们也必须不间断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说得好: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比利时有一出基督受难的舞台剧,演员辛齐格扮演受难的耶稣,他高超的演技常常让观众产生错觉,似乎真的看到了重生的耶稣。一天,演出结束之后,一对夫妇来到后台,与辛齐格合影留念。合完影,丈夫对辛齐格的道具——一根巨大的木头十字架产生了兴趣,于是嘱咐妻子给自己拍一张背负十字架的照片。丈夫走过去,准备把十字架背起来,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十字架仍纹丝不动。原来,那个十字架是用橡木做成的,十分沉重。那位先生最后无奈地放弃了拍照的打算,他站起身,好奇地对辛齐格说:“道具不都是假的吗,为什么你每天都扛着这么沉的十字架演出呢?”辛齐格说:“因为沉重的十字架,能让我更出色地演好这个角色。我的职业就是在舞台上扮演耶稣,和道具没有关系。” 辛齐格在舞台上的每一步,竟然都如此有分量,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在我们看来,辛齐格的做法确实匪夷所思。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这是自讨苦吃。但优秀演员和一般演员的差异,就根源于此。 在华人演艺圈中,也有这样一位凭借勤奋不断向上的人物。他是影、视、歌坛的天皇巨星,同时还集词作家、编剧于一身;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华人演艺圈内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奇迹。如今,他虽已年届中年,但所到之处所引起的轰动,仍令其他明星望尘莫及。

这个人,就是刘德华。 天王的奋斗史 有人说,“在香港不知道刘德华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事的孩童,一种是白痴。”而且,刘德华不像有些明星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般地“火”一次,他是持续地“火”,一直“火”了二十多年,而且仍不见衰退的迹象,把这称之为奇迹,应该是不为过的。 刘德华达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刘德华早年入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学习,毕业后任无线电视台演员。尽管他长相英俊,工作勤奋,但入行后却被批演技差,长期遭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香港古惑仔片风行,刘德华在戏中常扮演一个小混混之流,属于跑“龙套”的角色。虽然在剧组中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他毫不气馁,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