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公子》创始人休赫夫纳打算3亿美元卖掉他的这个媒体,中国有不少媒体集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谁会是买家呢?这都让我们再一次从性、美女、开放等关键词的背后开始理性地审视这个曾经让很多男女激情的媒体。
可以说,从需求上看,《花花公子》在中国是有很强大的潜在市场的。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在性开放、时尚方面刚刚打开一个窗户,传统和现代的观念对撞还很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对撞下,代表新生代的80、90年代人已经摒弃了50、60年代人在私生活、性、时尚等方面的观念,而70年代的人则还在矛盾中挣扎。从这个方面来讲,中国有数亿人都将可能称为这个媒体的读者。
第二是中国政府在媒体上的严格控制,致使和传统观念冲突的媒体几乎没有政治土壤,这一方面起到了卫道士的作用,另一方面促使了中国70、80、90年代人对冲破传统、建立新观念的渴望。这最终也将给花花公子类的媒体促成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平台。
现在,中国文化产业刚刚破土松动,《花花公子》类媒体的成长正当时。然而,这个代表这性、自由、欲望、时尚的媒体却在金融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中国企业家要不要将这个媒体并购呢?
最近几年,中国并购国外企业的案例不少,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tcl并购阿尔卡特、联想并购IBM等等,实际上都是失败的案例。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并购时的战略分析,而是对对方的文化、法律、制度、人才等等的准备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并购了《花花公子》,可能在短期内会丧失了《花花公子》全球化文化领先的地位。那样,《花花公子》可能沦为中国人在厕所、火车等休闲的低档媒体了。
而让投资人更关注的并不是花花公子作为媒体本身。实际上这个杂志的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运作。选美赛事、化妆品、服装、饰品、网站、等等。花花公子的问题不是出在杂志上,而是出在其背后的关联产业的运作和发展上。
在并购中,我认为,战略的制定和市场的存在都是比较容易获得数据和决策支持的,相反的软环境如文化、制度、人才等等才是我们难以驾驭的。而一旦将人才、团队、制度、文化驾驭或适应不了,直接导致的就是战略的失败和执行力的丧失。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要参与这个并购,最好是对花花公子媒体参股,而直接收购其背后的其他产业,因为背后产业的运作可能是中国很多企业的长项。对于单纯想进入媒体的企业来说,最好还是投资中国土生土长的“花花公子”类媒体为好。这样,当中国文化在未来20或30年后称为世界主流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媒体不就正好全球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