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股市大赢家:我用K线写日记》
为此,我和贱卖基金时一样有挫折感,但这时我已较能释怀,不过也只是消极地安慰自己:"在跌势市场能赚点打工费已不容易",或自我调侃:"我是纸上谈兵的专家,赚到的是纸上富贵",我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当然不能找出无知的所在。 我得过且过,直到《产经新闻报》的一次作者联谊会,才给了我当头棒喝。 欠缺胆识 大梦初醒 当时我非常乐于在《产经新闻报》推荐个股,报社不但让我把"寻宝游戏"的心得和读者分享,还付我稿费贴补家用。当看到自己推荐的个股逆势收红,感受到投资人用我的眼光在看市场,那种感觉令人飘飘然。1991 年9 月,指数已由1990 年的12682 点,跌至4500 点左右。在例行的作者联谊会上,报社突然宣布即将停业。当我得知竟然有作者想接手经营报社,更是感到震撼。我想不通,在那个股市哀鸿遍野的惨烈年代,这位年纪30 出头的年轻同仁,怎么玩到这么大,竟敢逆势烧钱办证券报纸? 我再三地反思,突然大彻大悟到我退伍后只能在股市赚些蝇头小利的真正原因:我欠缺胆识,而且将自己的胆小合理化。 我领悟到之前的"股市金马奖"、"高手过招"等纸上投资组合竞赛,纯属玩票性质,不像现实操作的输赢压力那么大,就像篮球运动员在锦标赛和友谊赛时的投篮,完全是两回事。 我在报上撰文时用的是笔名,就是不想承受误判个股的压力,替自己预留一条日后可以改名重新出发的后路;而在实际操作上,我也抱着"能赚最好,没赚也无所谓"的心态,表面上不在意输赢,实际上是赔不起。

技术分析 提升视野 在诊断出自己抗压性不足,以致沦为打工一族后,我相当沮丧,以阅读名家论述来进行自我调整。 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我最先观摩的对象是股市中的百年经典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大师伯纳德?巴鲁克。1897 年刚出道不久,巴鲁克根据自己的判断,以300 美元买进美国炼糖公司的股票,并借由当时制度允许的十倍信用交易扩大交易规模;他在股价不断攀升的过程中频繁地进出,把实现的利润再辅以融资,"疯狂地"买进该股票;等到他预期的赢利一一实现,在市场最疯狂的那一天,他反而清醒地将全部的股票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