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哈佛大学关于谈判的权威指南:谈判力》
第三章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 有这样一个例子:两个人在图书馆吵架,一个要把窗户打开,另一个要把窗户关上。他们俩为了窗户应该开多大争执不休,是露条缝、半开还是打开四分之三?没有一种方案能让两人都满意。 这时图书馆管理员走了进来,她问其中一个人为什么要开窗户,回答说:“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她又问另一个人为什么要关窗户,那人说怕有穿堂风。管理员想了一下,把隔壁房间的一扇窗户敞开了,这样既有了新鲜空气,又避免了穿堂风。 明智的解决办法:协调双方利益而不是立场 刚才的例子在谈判中颇具代表性。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人的问题在于他们的立场发生了冲突。既然双方的目标是在立场上达成共识,自然他们思考和谈论的都是立场——这往往使谈判陷入僵局。 如果管理员只注重他们俩的立场,一个要开窗,一个偏要关窗,她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她注意到双方的真正利益,是呼吸新鲜空气和避免穿堂风。把立场与利益区别开来很关键。 利益是问题的关键。谈判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双方立场上的冲突,而在于双方需求、愿望、想法乃至恐惧等方面的冲突。谈判方可能会说: “我正在设法阻止他在隔壁搞房地产开发。” “我们谈不拢。他的房子开价10万美元,我只能出9.5万美元,多1分都不行。” 但问题的实质是: “他需要现金,我图个省心。” 换句话说,“他至少需要10万美元与前妻了断,可我告诉过家人,我最多花9.5万美元买房子。” 这样的愿望和顾虑就是利益。利益驱动人的行为,是立场争执背后的动机。你的立场就是你已作的决定,而利益是导致你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1978年在戴维营草签的埃以和平协定表明,就双方的利益而不是各自的立场进行谈判是十分有益的。自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以色列一直占领着埃及的西奈半岛。1978年埃以双方坐下来进行和谈时,各自的立场互不相容。以色列坚持要占有西奈的部分地区,埃及则强烈要求以色列归还西奈的每一寸土地。人们一次次地划分界线,把西奈分给埃及和以色列。埃及决不接受这种妥协,以色列也拒不接受回到1967年以前的状态。 考虑双方的利益而不是立场,使谈判有了转机。以色列需要的是安全,他们不想让埃及坦克驻扎在边境,随时有开过来的威胁。埃及的利益则在于主权,西奈半岛自法老时代起就一直是埃及的领土。在被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统治了几个世纪后,埃及才完全获得国家主权,当然不会轻易向任何外国征服者割让领土。 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戴维营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让埃及拥有西奈半岛的全部主权,同时又保证了以色列的安全。协议把西奈半岛大片区域划为非军事区,埃及的国旗可以在西奈半岛随处飘扬,但埃及坦克则不得靠近以色列。

调和双方的利益而不是立场,这种方法之所以奏效有两个原因:首先,每一项利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满足,人们往往只采取最显而易见的立场。比如,以色列为了满足其安全利益的需要,宣布将保留西奈半岛的部分领土。如果你能从对立的立场背后寻找利益动机,也许就能找到既满足自己的利益,又能满足对方利益的新立场。在西奈半岛问题上,非军事化就是这样一个新立场。 其次,对立的立场背后不止有冲突的利益,还有更多的其他利益,所以,协调利益而不是在立场上妥协也会行之有效。 对立的立场背后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相互冲突的利益。我们通常会这样认为:对方的立场与我们的背道而驰,他们的利益也一定与我们的格格不入。如果我们的利益是要保护自己,那对方一定想攻击我们。如果我们希望房租尽可能便宜,对方一定会使劲把房租往高里抬。其实在大多数谈判中,只要仔细考虑潜在的利益需求,就能发现双方共同或可调和的利益要远远多于相互对立的利益。 比如,我们看一下房客和他寻找的房东之间的共同利益: 1. 双方都需要稳定。房东需要稳定的房客,房客需要一个永久住址。 2. 双方都希望房屋得到很好的维护。房客要住在这里,房东希望使房屋增值并提高这栋楼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