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奥修寓言》中的这个故事引人深思。人的发展之道也一样,是混沌的、模糊的,说严重一点是不容分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意思是说,道是混沌的,先天地而生,虚空宁静,超然独立,永恒不变,是天地的母亲。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人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分析的,就像用电饭煲煮米饭,究竟饭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到了时间打开盖子就是香喷喷的米饭。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总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
![巨浪沙滩第11天困难 第14节:第一章 教育之困(1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60664213965.jpeg)
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模糊"、"分析"、"综合"的概念,东方文化侧重于"模糊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神经细胞主要遍布在大脑皮质上,大脑皮质上神经细胞的数量约有150亿之多,它们之间形成了极其复杂的联系网络,彼此沟通,相互影响,每个细胞与其他细胞可产生2000多种联系。神经细胞的不稳定性,正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传递的根本特点,这是"模糊论"的生理基础。李晓明先生在《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一书中指出:"模糊性的本质是宇宙普遍联系和连续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模糊性并非物质的本质属性,也不是人脑主观产物,而是客体在人类意识中映照下,成为模糊性的栖身寓所……一言以蔽之,明晰兮模糊所伏,模糊兮明晰所倚。" 模糊当然不是"糊涂",而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是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人的发展更应当采用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无法回避的中高考 很多人会说,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高考,这是目前公认的公平方式,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呢?在这方面,我支持郭思乐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要长期地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郭教授认为,当前教育的改革的瓶颈在于区域性或者学校的统考,这样的考试是区别于中高考等社会选拔性评价的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在教育还缺少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借助这种评价方式来防止教育质量下滑,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活动主体这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情况的把握和监控,它广泛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使所有的教育中人疲于被动应付,失去了激扬生命主动性的教育改革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