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79:富起来吧(7)
如果说三年的时间,对于周正毅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那么十六年的牢狱生涯绝非朝夕可度。他的故事有个春天般的开头,却以落败而剧终,迅速的升空,陡然的陨落。这就是周正毅1979年拉开并延展的故事。与此同时,罗忠福和张果喜,这两个日后在经济领域内呼风唤雨的人物,正在用经济行为诠释思想解放,踏上了和周正毅同样的起程。1979年,国家落实政策,罗忠福父辈、祖父辈遗留的几十万财产连同罗家的“天府别墅”被一起归还。但他却以做沙发揭开了事业的发端。由插队的农村回城后,罗忠福准备结婚。苦于在遵义买不到养眼的沙发,又受汽车废垫启示,察觉做沙发简单,于是他参考国外电影上沙发式样,开始试做。他结婚时,前来贺喜的人无一例外地看中了罗忠福设计的沙发,羡慕至极,当场委托他定做。看到市场,罗忠福干脆聘了几个待业青年办起家具厂来,渐成气候,订货者蜂拥而至,名声传遍川黔。之后,有想法的他在遵义搞了一个家具展销会,出人意料地跑到电视台花钱播了一个广告,广告片中的模特儿由他妻子客串。一经播出,家具展销会可谓获得巨大成功。他的第一个十万就这样信手拈来。这一年的秋天,张果喜第二次来到上海。第一次闯上海,张果喜是为了混碗饭吃。第二次闯上海是他向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迈出的第一步。|www.aihuau.com|1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张果喜1967年,15岁的张果喜辍学进入余江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每天锯木材。锯木材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但把一堆一堆的木材,用手拉锯成木锹、犁把、独轮木车,却要很大体力。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每周一次。5年的“血尿”,给他换来了“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厂垮了。为求生存,张果喜带上200元钱和3名工友第一次闯进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舍不得住旅馆,蜷缩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过了一夜。第二天,找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软磨硬泡签下20套雕花樟木箱的出口合同。回到余江,张果喜说服老父亲,卖掉家里土改时分的惟一一座老房,所得的1400元,成为雕刻厂第一笔启动资金。为节省运输费用,采购回的木料在河水中放流。寒冬季节,尽管冷得要命,他还是脱掉毛衣,跳到河里捞木材。还有一次,张果喜到金溪山里采运一棵大樟树。天下大雨,拖拉机陷入泥地,他带着工人冒雨一天一夜,靠手推肩扛,把两吨多重的樟木弄上了拖拉机。雕刻厂账面上开始盈利,盖起了一座1.2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工人工资有了提高,求生存的最低目标基本实现。张国喜第二次去了上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工作人员告诉张国喜“一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的利润才25%。
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几尺见方,结构非常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便不能组装起来。因为工艺要求高,利润再高,许多厂家也不敢轻易接手。尽管初次接触,张果喜还是毫不犹豫地与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他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揣摩、仿制,终于成功做出来“佛龛”。这年,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是佛龛收入。此时,组织让他出任鹰潭市副市长。张果喜拒绝了,理由是:“每个人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1985年,万元户都稀缺少见时,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8)
9月15日,《新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该报资深记者王志信采写的报道: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在校内通街大道旁支起
《奔腾入海》1988:海岛狂欢(1)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苏芮《跟着感觉走》1988:海岛狂欢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石油大王龚加龙起
《奔腾入海》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1)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周杰伦《双节棍》1985:中国有了“万元户”“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席卷大江南北,深入到人的内心,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尹明善和翟美卿挤进了“十万元户”甚至
《奔腾入海》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1)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鲁迅《呐喊》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沉湎了几代的经商意识
《奔腾入海》1979:富起来吧(9)
一本《当中国改变世界》的书将21世纪的开端定格在1979年。就在这一年,玛格丽特8226;撒切尔与邓小平,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大人物共同震撼着世界。他们提出相同的口号,都借用弗朗索瓦8226;基佐的号召“富起来吧!”前者当选英国首相后,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