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6)



要说风声紧,莫过于温州。可是,温州人并未在彷徨的两级中被撕裂。温州商人仍然一茬冒一茬,彰显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与无孔不入的生存法则。

80年代初期,温州一家乡镇企业制衣车间场景

1982年,一半是海水,“温州模式”受到冲击,浙江乐清“八大王”事件闹得轰轰烈烈;1982年,一半是火焰,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带着光荣与梦想,温州人王均瑶和周成建凭借激情和对“中国特色”的深切把握,迅速成长。那时,这两人因为还不起眼,幸运地成了“漏网之鱼”。

|www.aihuau.com|1

温州苍南县大渔镇渔岙村,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天然避风港。每次台风来临,四面八方的船只都会在此得到庇护。42年前,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出生于此地。

与众多从“草根”崛起的浙江商人一样,出生温州的王均瑶身上带有明显的“浙商印记”:冒险而敢于创新、思维缜密且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又注重实践。略有不同的是,他稳重却不低调,务实又不吝张扬,因其不排斥与媒体接触的“另类”作风而被人冠之以“最开放的浙商”。至今,渔岙村80岁的肖玉宝对印象中那个“瘦瘦小小的学徒”仍然记忆犹新,他是王均瑶步入商界的启蒙人。2004年,得知王均瑶猝然离世时,老人眼眶湿润:“这孩子,命再硬终于也硬不过天。”

原在福建一家木材公司担任会计的肖玉宝,温州手工业刚起步那年,已在全国各地推销塑料和商标制品。1982年,王均瑶15岁,被母亲送到邻居肖玉宝处拜师学艺。提着装满不干胶的手提箱,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讨生活”,王均瑶年纪轻轻尝遍生活的冷暖百味。令肖玉宝始料未及的是,除了勤奋、机灵之外,王均瑶表现出同龄人所不及的特质——胆大。第一次去江西与商家谈判,王均瑶表现十分抢眼:一点不怯场,人家出个价格,他眼珠子一转就知道这笔生意划不划得来,能不能做。第二次去河南,王均瑶更是直闯郑州市政府,晚上一个人还跑去陌生的街上看戏。

转眼又是一年,王均瑶“单飞”。他离开家乡,在湖南长沙一带推销五金和印刷制品,至此与肖玉宝基本失去联系。但关于王均瑶的传闻却不断通过老乡传来,“就听说他要包飞机回来了,而且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1989年春节前夕,一直疲于奔忙业务的王均瑶没能买上回家的火车票。无奈之下,与同乡商量后,大家以两倍的价格包一辆豪华大巴回家。汽车颠簸在1200公里的蜿蜒山路上,大家都产生筋疲力尽之感。王均瑶随口感叹一句:“汽车太慢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一个老乡略带嘲讽地回应道:“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王均瑶提出疑问,不料立即招来众人讥笑。根据处在当时客观形势,王均瑶确实有些痴人说梦:坐飞机是个奢侈的梦,因为机票的购买需要团级以上政府部门的证明。事实上,这个“胆大包天”且心细如发的温州人,两年后用实际行动,颠覆并创造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1990年温州机场正式通航,让原本只想争口气的王均瑶,立刻觉察到了民航市场不可估量的前景。在同乡不解和质疑中,王均瑶迅速开始行动,进行客户走访、市场调查,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历时九个月的工作为王均瑶的信心埋下了铺垫。完成相关工作后, 24岁的王均瑶,怀揣着身份证和温州市政府开具的证明,第一次迈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6)
可以想象,从未向民企开启过的中国民航系统大门,是多么壁垒森严。王均瑶凭借毅力,在盖完了100多个图章之后,通过这扇紧闭的大门,开启了人生财富之旅。1991年7月28日,一架从湖南飞来的“安-24”银鹰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年仅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温州的航线。那一天,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是把戏演得更好……”每次提及包机,王均瑶难掩内心的激动。

第一年包机为王均瑶带来20万元的利润。他继而一口气承包下全国400多个航班,成立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由此,他的名字与曝光率极高的民航业联系起来,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对他做出极高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1991年,王均瑶成立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

周成建的创业生涯,就像他自己产品的广告语一样:“不走寻常路”。

与王均瑶同是温州老乡的周成建血气方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煽情的歌词激起他对山外的憧憬。他单枪匹马,决然出门闯荡。借了20万元钱,他办起一家服装企业。因为没有经商经验,周成建中了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企业倒闭,血本无归。

为了寻找翻身的机会,周成建回归到温州妙果寺服装市场练摊。他什么重活、累活都干,火车上三天三夜站过,一天只吃一顿熬过。白天卖衣服,晚上做衣服,周成建只有唯一的想法,一分一分地攒钱,把20万债款还掉。

体力的透支终于酿成大祸,在周成建操作机器时,一批西装的袖子被裁短了一截。客户要求赔钱,一赔就是十几万。没钱的他,不得不将西装袖子改成夹克袖子,花800元在当地报纸上刊出一则广告:“我给出成本价,你随便加点钱衣服就拿走”。没想到,这批货竟然畅销。从此他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还清了所有债款,也伺机等候下一个商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20780.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9)

时代真的变了,整个国家都在巴望着能有更多的突破。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风云骤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8)

改革的力量确实强大。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西部。一天当中,小老板刘汉元最轻松的时刻,就是骑着永久自行车来回于饲料厂和住所之间。这年3月,他用养鱼积累起的全部资金,在老家永寿这座古老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7)

未来的商业史研究者回看中国历程,也就是在1986年,许多在后来企业家名册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十之八九都能在这年找到属于他们的转折与痕迹。或许,这些痕迹与经济无关。但无可否认,从他们转折点上,延伸出了长长的经济线条。与选择创业的梁稳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6)

在国有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破产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该年有7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10万多家处于并、转状态。然而,死亡意味着诞生。当石永阶因为企业破产而不敢出门,诸多企业被大浪淘沙淘掉时,有1500万家民企勃兴。这些企业怀着一种破釜沉舟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5)

企业生命同样印证着盛衰交错的生存法则。每一天,经济新芽冒出,也有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夭折,日薄西山的老枝枯萎。年中,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拍摄了一幅叫《倒闭后的滋味》的照片,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照片上的人物石永阶随之一夜成名

声明:《《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6)》为网友无盐妖娆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