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好玩的帖子——
六.一”前夕,五年级一班学生刘小华因患感冒请假。班主任指示班干部们自发组织到刘小华家里慰问。第二天,班里黑板报登出了一篇《本班新闻》,全文如下:
本班讯: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一起作弊的往事。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某某牌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榨橙汁,宴请赵aihuau.com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看完以上“新闻”,让本人哑然失笑……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总结能力及字里行间透出的冷幽默。其实类似形式的恶搞已不太新鲜,网络“恶搞先锋”胡戈就曾通过某大学宿舍卫生问题的视频对“新闻联播”进行过恶搞。
“领导很忙—中国人民很幸福—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这种三段式的报道某些“有识之士”早已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假如能在七点前回到家的话,我看电视的习惯通常是:先听“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完之后如没有重大新闻马上切到CCTV3《动物世界》,毕竟动物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本性流露,比CCTV1里奇怪的包装来得自然本真多了。我很纳闷,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同套路、相同口吻、相同的播音脸孔(还好前两年出现了新面孔)的“联播”,就不能稍作革新呢?扯远了……革新总是让人痛苦的。其实广告行业何尝不是?当某一种表现手法成为流行,然后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形式后,消费者就很容易发现其客观规律,然后便逐渐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客户的广告费将一半浪费在空气中。
如医药广告的“恐吓—原因—新技术—证言”:1、该病不治会让你痛不欲生、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2、为什么久治不愈?因为你体内有*毒!3、叉叉牌叉叉灵,采用HYN深海纳米分子,排出你体内*毒。4、众多兴高采烈重获新生的患者进行热情洋溢的证言。
如P&G式的“喻体——产品——解决”:1、博物馆内的瓷器、油不到的木栅栏、沙滩上的烂贝壳、冬天的干树枝。2、引出:防蛀的牙膏、美白的牙膏、防干裂的护肤品等。3、消费者解决问题,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如平面广告稿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空调很静、吸油烟猛、辣椒很辣、去屑很快、喝了牛奶很强壮……等功能性单一诉求,做出来的稿件通常都有似曾相识的“飞机气质”。广告创新的目的是降低沟通的成本,让产品与品牌的诉求更有效地进入目标受众的脑海中,进而达成购买行动。每一则广告都有自己的独立的产品(或品牌)诉求,除了具备美的共性之处,还需要有个性。广告的个性越强,越独特,对受众的吸引力就越大。“似曾相识”肯定会影响广告的沟通效果,为了做到独具一格,惟有创新,这也是广告人痛苦的使命。但创新是建立在对服务品牌、竞争对手、消费者等深刻了解的前提下,特别要考虑品牌的个性与调性,不能为了新而新。试想,如果用李咏、老毕式的“创新主持”方式去主持“新闻联播”,那会出现怎样的笑果?
最近在CCTV5轰炸的361度运动装备,虽然本人对广告那矫情、阴郁、不知所为(问过很多目标消费者得出后的结论)的广告情节很不感冒,但我对奥美那创新的广告形式甚感认可,在众多运动品牌的“勇者”、“猛士”、“战友”、“没有不可能”把整个体育频道搞得天崩地裂、地动山摇后,情感性的表白或许更能抓人眼球,感动人心……